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范文 下载本文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病人(潜伏后期、急性早期传染性最强) →途径:粪—口传播,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可造成爆发流行

2、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损伤了肝细胞。临床表现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主要是疲乏、食欲减退、恶心、黄疸、肝脾肿大等。病程4-8周,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转为慢性。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 检查

? 测抗原——及早,发病1W后只有半数(+) ? 测抗体:

? ——HAV- IgM——新近感染

? ——HAV- IgG——既往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 ? 中和型抗HAV——疫苗效果 ? 防治 ? 一般预防 ? 减毒活疫苗 ? 丙球—紧急预防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是一型肝炎的病原体。其感染是全球性的卫生问题,我国尤其严重,携带者10%,大约1.2亿。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 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即吸附位点 ——前S抗原(Pre-S1.2) (2)内衣壳

20面体,含有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3)核心:DNA及DNA聚合酶

形态:电镜下病人血清中有三种病毒颗粒 大球形颗粒:42nm,即( 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颗粒,三种抗原均有,有传染性 小球形颗粒: 22nm

管形颗粒:22nm×100~700nm

后两者只有表面抗原,是复制过剩的外衣壳,不具有传染性

2、基因结构、功能

HBV的DNA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未闭合环状双链DNA)

长链——负链(L-)—为模板,编码病毒蛋白,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PF) 短链——正链(S+)

HBV副链4个OPF S区: S基因 PreS1. 2基因 HBsAg PreS1. 2 C区:C基因 Pre-C基因

HBcAg Pre-C 蛋白经切割—HBeAg P区:编码DNA多聚酶(逆转录酶功能)

X区:编码x蛋白(HBxAg)激活原癌基因,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 3、复制方

HBV的DNA S+延长修补

DNA聚合酶

完整双股环状DNA 超螺旋环状DNA

以DNA-为模板

两种RNA 短 mRNA 转译

外衣壳蛋白 不同步、过剩 结合 结合成Dane

4、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HBsAg) ? 三种颗粒上均有

? 大量存在于患者血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具有抗原性(弱),其抗体HBsAb)为中和抗体,建立免疫标志 ? 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核心抗原(HBcAg) ? 存在于Dane颗粒上

? 血中不能检出(仅存在于肝细胞内)

? 抗原性强,其抗体HBsAb——无中和作用

——IgM—提示HBV正在复制 ——IgG—持续时间长 e抗原(HBeAg)

? 存在于内衣壳,为可溶性蛋白,可游离存在于血中

与Dane颗粒出现平行 ? 其消长

与DNA聚合酶消长一致

? 有抗原性,抗体HBeAb

? 无中和作用(与游离HBeAg结合,不能阻止吸附)

? 与肝细胞表面HBeAg结合,破坏受感染细胞,建立部分免疫力

RNA聚合酶 转录

长 mRNA 转译

子代L内衣壳蛋白 DNA复制模板

DNA聚合酶逆转录活性

-

模板 复制 结合 子代S+

? Pre-C突变株,不被HBeAb识别

5、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 动物模型——黑猩猩 ? 细胞培养——不成功

6、抵抗力强:对低温、UV、干燥均有耐受性(HBV感染性与HBsAg阳性并非一致)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血清传染性)

? 病人——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活动期 ? 携带者——更危险

2、传播途径 血行传播

母婴传播(垂直感染,经产道,哺乳) 其它——接触传播(外分泌液,性途径)

3、致病机制

HBV对肝细胞无直接损伤作用,肝细胞损伤是由于免疫病理损伤所致,程度与免疫应答强度有关,故乙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化。 (1)病毒感染波及肝细胞数少,免疫功能正常(急性肝炎) (2)病毒感染波及肝细胞数多,细胞免疫过程(重症肝炎) (3)免疫功能低下(慢性肝炎、肝硬化) (4)对HBV形成免疫耐受(携带者)

5、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1)HBV患者及携带者肝癌发生率比未感染人群高217倍 (2)肝癌患者HBV感染标志比自然人群高

(3)HBV-DNA与肝癌细胞DNA分子杂交(+) (4)土拨鼠试验

*出生即感染肝炎病毒——3年100%肝癌 *未感染者——无一只发生 (5)HBxAg与肝癌发生有关

三、微生物学检查

1、HBV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及结果分析 HBsAg——特异性感染标志

急性乙肝(潜伏期、急性期)

HBV的慢性肝病、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 携带者

无HBV感染

窗口期:与抗HBs形成复合物

HBsAg(+)

HBsAg(-)

抗HBc

抗HBc—IgM——HBV正在复制,其下降速度与预后有关 HBeAg——HBV在体内复制,有强传染性,转阴则表明复制停止

抗Hbe——机体获一定免疫力,但不具有中和作用,不代表复制停止

患者—已痊愈

抗HBs——中和抗体

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力(成功)

2、血清HBV-DNA检测——病毒存在和复制最可靠指标 血清DNA聚合酶检测——病毒正在复制

四、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切断传染源

? 严格消毒病人,携带者的血液及分泌物 ? 严格筛选献血员 ? 重视医源性传播 ■特异预防

主动——乙肝疫苗 被动——抗HBs-IgG ■治疗:抗病毒,保肝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1989年命名为HCV 一、生物学性状

HCV呈球形,50nm,单正链RNA,有包膜 黑猩猩为唯一易感动物,细胞培养不成功

包膜蛋白抗原性易快速变异,造成免疫逃逸,病毒持续存在,为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HCV分6个基因型(我国HCV1、2多见)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但潜伏期短5-10周 临床类型轻重不一(急性、慢性、携带者)

感染极易慢性化、形成肝硬化、肝癌(欧美50-70% ,我国10%) 免疫力不牢固,疫苗制备困难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1、为缺损病毒,其辅助病毒为HBV

2、球形,核心为RNA与HDAg,其衣壳为HBV外衣壳(HBsAg) 3、传播方式与HBV相似

4、与HBV共同感染或重叠感染,易发生重症肝炎,死亡率高 5、如能抑制HBV,HDV则不能复制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1、曾称为肠道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命名为HEV 2、HEV球形,缅甸株(我国)和墨西哥株

3、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流行特点与甲肝相似,易污染水源——水性爆发 4、病毒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共同损伤肝细胞

5、潜伏期2-9W,多见成人,急性肝炎,6周好转,不转慢性 6、孕妇(6-9月)感染病情严重 →流产、死胎

→孕妇病死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