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超全翟中和)名词解释及课后复习及答案及配套的习题集答案.doc 下载本文

随体; 处于两个次缢痕之间的称为中间随体。

44. karyotype (核型) 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分组、排队、配对, 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

45. chromosome banding (染色体分带) 用特殊的染色方法, 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色带(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banding patterns), 形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 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染色体显带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能够明确鉴别一个核型中的任何一条染色体, 乃至某一个移位片段, 同时也可用于核型进化及可能的进化机制研究。

46. Q-banding (Q带) 又叫荧光分带法。用氮芥喹吖因(quinacrine)荧光染料染色, 在紫外光激发下,显现明暗不同的带区,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亮带, 富含GC碱基的区段表现为暗带。此法的优点是分类简便, 可显示独特的带型。缺点是标本易褪色,不能做成永久性标本片。

47. Giemsa-banding (G带) 将染色体制片经盐溶液、胰酶或碱处理, 再用吉母萨染料染色, 在光镜下进行检查, 见到特征性的带。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暗带。此法可制成永久性的标本。

48. C-banding (C带) 主要显示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 及其它区段的异染色质部分。标本可用酸 (HCl)及碱〔Ba(OH)2 〕变性处理, 再经2xSSC在60℃中温育1小时, 最后用Giemsa染料染色显带。 49. N-banding (N带) 又称Ag-As染色法。主要用于染核仁组织区的酸性蛋白质。

50. R-带(Reverse-banding) 染色体用磷酸盐溶液进行高温处理, 然后用吖啶橙或吉母萨染料进行染色, 结果显示的带型同G-带明暗相间的带型正好相反, 故叫反带。

51. terminal-banding (T-带) 是对染色体末端区的特殊显带法。能够产生特殊的末端带型。

52. giant chromosome (巨大染色体) 某些生物的细胞中, 特别是在发育的某些阶段, 可以观察到一些特殊的染色体, 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巨大, 细胞核和整个细胞体积也大, 所以称为巨大染色体, 包括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

53. polytene chromosome (多线染色体) 核内DNA多次复制产生的子染色体平行排列, 且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配对, 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阻止了染色体纤维进一步聚缩, 形成体积很大的由多条染色体组成的结构叫多线染色体。多线化的细胞处于永久间期, 体积也相应增大, 它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组织内, 如唾液腺、气管等。 多线染色体来源于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

54. lampbrush chromosome (灯刷染色体) 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它是一个二价体, 含4条染色单体, 由轴和侧丝组成, 形似灯刷。染色体轴由染色粒(chromomere, 是指染色质凝集而成的颗粒)轴丝构成, 每条染色体轴长400μm, 从染色粒向两侧伸出两个相类似的侧环,伸出的环是成对对称的, 一个平均大小的环约含100kb DNA。

55. nucleolus (核仁) 是细胞核中一个匀质的球体,由纤维区、颗粒区、核仁染色质、基质等四部分所组成。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结构。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核糖体RNA的合成。

56. nucleolar cycle (核仁周期) 核仁是一种动态结构,随细胞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即形成�消失�形成,这种变化称为核仁周期。在细胞的有丝分裂期,核仁变小,并逐渐消失。在有丝分裂末期,rRNA的合成重新开始,核仁形成。核仁形成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但需要rRNA基因的激活。

57. nuclear matrix (核基质)、nucleoskeleton (核骨架) 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细胞核内的网络结构,分布在整个细胞核内, 参与和支持DNA的各种功能, 包括DNA复制、转录、加工、接收外部信号以及维持染色质的结构等, 作用方式主要是提供作用位点。这种结构又称为核骨架。

58. scaffold (染色体骨架) 在染色体包装时, 为染色质提供锚定位点的非组蛋白。为了证明染色体骨架的存在, 分离有丝分裂前的染色体, 接着用试剂溶解组蛋白和大多数主要的非组蛋白, 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一完整的染色体结构框架(framework)或支架(scaffold)。在间期, 染色体支架解体, 而构成支架的蛋白则作为核基质的组成部分起作用。

59.nuclear bodies,NBs (核体) 高等真核细胞的间期核内除染色质与核仁结构外,在染色质之间的空间还有许多形态上不同的亚核结构域,统称为核体。如螺旋体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体。

60.insulator隔离子 隔离子处于抑制状态与活化状态的染色质结构域之间、能防止不同状态的染色质结构域的结构特征向两侧扩散的染色质DNA序列,称为隔离子。

61.locus control region ,LTR (基因座控制区) 由许多增强子或隔离子等顺式作用元件组成的DNA序列,它具有稳定染色质疏松结构的功能,可以控制即应座的各个基因顺序表达。

62.nucleolar associated chromatin(核仁相随染色质) 在电镜下观察核仁结构,除三种基本组分外,核仁

虽没有核膜包裹,但被或多或少的染色质所包围,这层染色质被称为核仁相随染色质。

63. active chromatin 活性染色质 指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是由于核小体构象发生构型改变,转变成疏松的染色质结构,从而便于转录调控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和RNA聚合酶在转录模板上滑动。

64. histone acetylation (组蛋白乙酰化) 在组蛋白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将乙酰CoA的乙酰基团转移到组蛋白特异的赖氨酸残基上,称为组蛋白乙酰化。组单板乙酰化是核小体重建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转录调控因子与DNA的结合,使基因的转录活性提高。

65. nuclear lamina (核纤层) 位于细胞核内核膜下与染色质之间的、由中间纤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层高电子密度的蛋白质网络片层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核被膜的破裂和重建起调节作用。 66. karyophilic protein (亲核蛋白) 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其肽链中带有核定位信号。

第十章 核糖体

1. ribosome (核糖体) 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 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所以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

按核糖体存在的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细胞质核糖体、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核糖体。按存在的生物类型可分为两种类型:真核生物核糖体和原核生物核糖体。原核细胞的核糖体较小, 沉降系数为70S,相对分子质量为2.5x103 kDa,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而真核细胞的核糖体体积较大, 沉降系数是80S,相对分子质量为3.9~4.5x103 kDa, 由60S和40S两个亚基组成。

2. 5S rRNAgene (5S rRNA基因) 是核糖体大亚基的一个组份,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有5S rRNA,而且结构相似。真核生物的5S rRNA基因与其它三种rRNA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它是由核仁以外的染色体基因转录的,然后运输到核仁内参与核糖体的装配。5S rRNA基因是由RNA聚合酶Ⅲ转录的,原初转录物的5'端与成熟的5S rRNA的5'端完全相同。

3. SD sequence (SD序列) 在原核生物中, 核糖体中与mRNA结合位点位于16S rRNA 的3'端,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它是1974年由J.Shine 和 L.Dalgarno发现的,故此而命名。SD序列是mRNA中5'端富含嘌呤的短核苷酸序列,一般位于mRNA的起始密码AUG的上游5~10个碱基处,并且同16S rRNA 3'端的序列互补。

4. polyribosomes (多聚核糖体)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就称为多聚核糖体(polysome 或polyribosomes)。 5. 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 称为半衰期(half-life)。蛋白质的半衰期与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有关,它们对蛋白质的寿命有控制作用。如末端是精氨酸或赖氨酸的多肽,寿命就很短,而末端是缬氨酸或甲硫氨酸的多肽,寿命就很长。蛋白质N-末端与半衰期的关系,称为N端规则。

6. 蛋白酶体(proteasomes) 蛋白酶体既存在于细胞核中,又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是溶酶体外的蛋白水解体系, 由10~20个不同的亚基组成中空的圆桶形的结构,显示多种肽酶的活性,能够从碱性、酸性和中性氨基酸的羧基侧水解多种与遍在蛋白连接的蛋白质底物。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是与环境隔离的。主要降解两种类型的蛋白质:一类是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另一类就是需要进行数量调控的蛋白质。 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所以又称为泛素降解途径。泛素是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它的作用主要是识别要被降解的蛋白质,然后将这种蛋白质送入蛋白酶体的圆桶中进行降解。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 蛋白酶体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其活性受γ干扰素的调节。

7. ribozyme (核酶) 核酶一词用于描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 却具有酶的催化功能。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 有些作用底物就是同一RNA分子中的某些部位。核酶的功能很多,有的能够切割RNA, 有的能够切割DNA, 有些还具有RNA 连接酶、磷酸酶等活性。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8. peptidyl transferase (肽酰转移酶) 肽酰转移酶是催化肽键形成的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它催化核糖体A位tRNA上末端氨基酸的氨基与P位肽酰-tRNA上氨基酸的羧基间形成肽键。其结果,使A位的氨酰-tRNA上的多肽延长了一个氨基酸,而P位的氨酰-tRNA形成脱氨酰-tRNA。

9. ribonuclease P (核糖核酸酶 P) 是一种核糖核蛋白, 含有一个单链RNA分子, 长度为375个碱基, 结合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0kDa的多肽(119个氨基酸残基)。RNA具有催化切割tRNA的能力, 蛋白质则起间接

的作用,可能是维持RNA结构的稳定。该酶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核仁、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参与核糖体RNA的加工。

10 nuclear splicing (核剪接) 是指发生在细胞核中,主要是对hnRNA中内含子的剪接。这种剪接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在pre-mRNA中内含子与外显子间有特征性序列,即GT-AG规则;第二是剪接过程中需要snRNA参与,并要形成剪接体;第三要形成套索结构。

11. GT-AG rule (GT-AG 规则) 前体RNA中参与内含子剪接的两个特殊位点,即在内含子和外显子交界处有两个相当短的保守序列:5'端为GT, 3'端为 AG,称为GT-AG规律。GT-AG规则主要适用于(或是全部)真核生物基因的剪接位点。说明内含子的切除有一共同的机理。应指出的是,这种保守性不适用于线粒体、叶绿体和酵母tRNA基因转录后的加工。

12. spliceosome (剪接体) 在剪接过程中形成的剪接复合物称为剪接体,剪接体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和小分子的核RNA(snRNA)。复合物的沉降系数约为50~60S,它是在剪接过程的各个阶段随着snRNA的加入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完整的pre-mRNA 上形成的一个剪接中间体。

剪接体的装配同核糖体的装配相似。依靠RNA-RNA、RNA-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等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可能比核糖体更复杂,要涉及snRNA的碱基配对,相互识别等。

13. guide RNA, gRNAs (向导RNA) 引导RNA编辑的RNA分子,长度大约是60~80个核苷酸,是由单独的基因转录的,具有3'寡聚U的尾巴,中间有一段与被编辑mRNA精确互补的序列,5'端是一个锚定序列,它同非编辑的mRNA序列互补。在编辑时,形成一个编辑体(editosome),以gRNAs内部的序列作为模板进行转录物的校正, 同时产生编辑的mRNA。gRNA3'端的oligo(U)尾可作为被添加的U的供体。

14. ribosome cycle(核糖体循环) 指在细胞内构成核糖体的大小两种亚单位(沉淀系数为50S或60S的大亚单位和30S或40S的小亚单位)与蛋白活体合成开始会合(70S或80S粒子形成),合成后又分离的这一反复循环而言.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1. cell division(细胞分裂)是活细胞繁殖其种类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通常包括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步。在核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子细胞。

2. cell proliferation(细胞增殖) 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的过程。是生物繁殖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数量平衡和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

3. cell cycles (细胞周期) 通常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的生长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在这一过程中, 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并均等地分配给两个子细胞。

4. Cell Synchronization 同步化 培养物中的所有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的相同阶段,称为细胞的同步化。 细胞同步化分自然同步化和人工同步化。

5. conditional mutants (条件突变体) 在正常条件下,细胞表现出正常功能,但在某些条件下,功能出现异常,表现出突变的表型,将此类突变体称为条件突变体。利用条件突变体可研究细胞周期中的重要事件,发现细胞周期基因。例如温度敏感突变使细胞对于某种温度敏感,这样可用正常温度培养细胞而用突变温度来研究突变的事件。

6. 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PCC (染色体早熟凝集) 将处于分裂期(M期)的细胞与处于细胞周期其他阶段的细胞融合, 使其他期细胞的染色质提早包装成染色体, 这种现象称为染色体早熟凝集(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PCC)。 由于G1 、S、 G2的DNA复制状态不同,早熟凝集的染色体的形态各异,如与M期细胞融合的G1期的染色体为单线状, S期为粉末状, G2期染色体为双线。

7. 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 (成熟促进因子) 能够促使染色体凝集,使细胞由G2期进入M期的因子。在结构上,它是一种复合物,由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和G2期周期蛋白组成,其中,周期蛋白对蛋白激酶起激活作用,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是催化亚基, 它能够将磷酸基团从ATP转移到特定底物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酵母细胞周期中只有一种Cdk,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周期中有多种Cdk,所以哺乳动物的MPF是由Cdk1和周期蛋白B组成的复合物。

8. cyclin (周期蛋白) 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蛋白,并且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是浮动的,呈周期性变化。随着细胞周期阶段的不同,有时浓度高大几千倍,有时有降为零。周期蛋白作为一种调节亚基,与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结合并将之激活。

9. 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APC (后期促进复合物) APC即遍在蛋白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 E3)复合物。 E3通常是一种复合体,由多亚基组成。例如从非洲爪蟾卵细胞中分离的周期蛋白B的E3至少含有8个不同的亚基。APC激发E2-遍在蛋白复合物同有丝分裂周期蛋白破坏框结合, 然后激发遍在蛋白同破坏框C-末端的赖氨酸残基结合,此过程不断循环使遍在蛋白多聚化。

10. cyc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dks (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主要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作用的蛋白激酶,由于受周期蛋白的激活而得名。真核细胞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 11. Cdc34 protein(Cdc34 蛋白) Cdc34蛋白是E2遍在蛋白结合酶,与E3遍在蛋白连接酶(SCF)联合作用,降解期周期蛋白;Cdc28复合物的抑制物,从而激活S期周期蛋白激酶,起始DNA复制。 12. START (起点) 芽殖酵母在G1期发动细胞周期的点称为起点(START)。

13. Cdc 2 protein (Cdc2蛋白) Cdc2蛋白是裂殖酵母cdc2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两34kDa,所以有称为p34cdc2 蛋白。Cdc2是裂殖酵母进入有丝分裂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实际上它是一种蛋白激酶,与周期蛋白结合后被激活,并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由于裂殖酵母中只有Cdc2一种蛋白激酶,所以p34cdc2 蛋白又被称为细胞周期引擎。

14. Cdc 28 protein (Cdc28蛋白) 是芽殖酵母CDC28基因编码的蛋白, 是第一个被分离的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细胞周期蛋白。CDC28基因的功能相当于裂殖酵母的CDC2。CDC28基因突变成温度敏感型(cdc28), 就不会出芽, 这表明Cdc28对于芽殖酵母进入S期具有关键作用。

从裂殖酵母中克隆的cdc2+基因与CDC28基因是高度同源的, 而Cdc2和Cdc28蛋白在功能上是相类似的, 芽殖酵母的CDC28能够与裂殖酵母的cdc2-的突变型互补。

15. S phase-promoting factor,SPF (S期促进因子), 与MPF相似,芽殖酵母的S期促进因子(S phase-promoting factor,SPF),也是异质二聚体, 一个是Cdc28, 另一个是在G1期起作用的周期蛋白。芽殖酵母中有三种G1周期蛋白:CLN1、CLN2和CLN3。前两个在突变体中起作用,最后一个在野生型细胞中起作用。 16. restriction point(限制点) 是哺乳动物细胞周期G1期控制进入S期的调节点,相当于酵母的START点。主要是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发现的。

哺乳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需要添加多肽生长因子促进细胞的分裂。如果缺少生长因子, 就会被阻止在G0阶段, 一旦在培养基中添加了生长因子, 这些细胞在14~16小时后通过细胞周期限制点, 再过6~8小时, 细胞进入S期, 并完成余下的细胞周期过程。若将通过限制点的细胞从含有生长因子的培养基转移到没有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上, 这些细胞不能进入S期。但是, 细胞一旦通过了G1期的限制点, 这些细胞就能够进入S期并完成其后的细胞周期过程。由此推测, 哺乳动物细胞周期的限制点相当于酵母的START点。

17. check point (关卡) 严格地监视着细胞周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否严格按程序进行控制点称为关卡。如酵母细胞在DNA合成开始前的启动点(start)、哺乳类细胞周期的G1期R点或限制点(restriction point)等。这些关卡保证了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如DNA损伤未修复前不能进入S期, S期DNA合成未完成不能进入M期, 如果M期的纺锤体和染色体连接不良则不能进入后期。 在典型的细胞周期控制系统中至少有三个关卡: G1关卡(靠近G1末期)、G2关卡(在G1期结束点)、中期关卡(在中期末)。在每一个关卡,由细胞所处的状态和环境决定细胞能否通过此关卡,进入下一个阶段。

18. nuclear lamina protein (核纤层蛋白) 脊椎动物细胞中有三种类型的核纤层蛋白(A,B,C), 核纤层蛋白A和C是由同一个转录单位编码的, 只不过是通过可变剪接形成不同的mRNA。它们在肽链上的差别是:核纤层蛋白A的C末端比核纤层蛋白C的C末端多133个氨基酸残基。核纤层蛋白B是由另一个转录单位编码的, 通过转录后的修饰,在羧基端添加了疏水的异丙基, 添加的脂肪酸帮助核纤层蛋白B插入到核膜的内脂层。三种类型的核纤层蛋白都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有球形的头和尾部结构域以及一个杆状的α螺旋中心。这些核纤层蛋白二聚体以头-头、尾-尾相接的方式形成核纤层。

19. mitosis (有丝分裂) 是细胞周期的丝裂期(M期)进行的分裂活动。在这个时期,通过纺锤丝的形成和运动,以及染色体的形成,把在S期已经复制好了的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以保证遗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出现纺锤丝,故称为有丝分裂。通常有丝分裂是指整个的细胞分裂而言, 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过程, 一般在核分裂之后随之发生胞质分裂。据形态变化的特征, 通常将有丝分裂分为前期、早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20. prophase (前期) 是有丝分裂的第一期, 该期的主要特征是染色质凝缩成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连接而成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染色体。

前期发生的主要事件有4种:染色体的凝集、分裂极的确定、核仁的消失和核膜的解体。染色体凝集是前期

开始的第一个特征, 实际上是染色体的螺旋化、折叠和包装过程。此时出现线状的纤维, 有丝分裂因此而得名。核仁消失和核膜解体是前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前期末,核膜解体,核仁缩小消失,分散于胞质之中。 21. prometaphase (前中期) 是介于前期与中期之间的一个过渡期。前中期的主要特征是染色体剧烈地活动, 个别染色体剧烈地旋转、振荡、徘徊于两极之间。此时期的主要事件是纺锤体(spindle)的装配。核周围的纺锤体侵入细胞核的中心区,一部分纺锤体微管的自由端结合到染色体的着丝粒上, 形成动粒微管,这一过程是随机进行的。

22. metaphase (中期) 每一条染色体逐渐向纺锤体中心区移动,最终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当两极的纺锤体微管分别同染色体的动粒结合,装配成动粒微管之后,即进入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体动粒微管的作用下, 逐渐移向纺锤体的中心区, 称为纺锤体赤道(spindle equator)。 染色体移向赤道, 是纺锤体动粒微管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是染色体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的过程。 23. cycling cell (周期中细胞)指细胞周期持续运转的细胞。

24.quiescent cell (静止期细胞) 又称Go期细胞,指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去执行一定的生物学功能的细胞。

25.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cells (终末分化细胞) 指那些分化程度高,一旦生成后,则终生不再分裂的细胞。

26. cell plate(细胞板)在分裂的植物细胞中,由膜泡融合形成的扁平的膜结构,是新生植物细胞质膜的前体。

27. anaphase (后期) 有丝分裂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着丝粒分开, 染色单体移向两极。在后期的开始阶段, 每一染色体的着丝粒在纺锤体微管的作用发生断裂,进而造成染色单体分开, 并移向两极。几乎所有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同时分裂, 此时每条染色单体成为独立的染色体。 根据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所受到的力的不同,又将后期分为后期A和后期B。

在后期A,染色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动粒微管的去装配产生的,此时的染色体运动称为向极运动。在后期B,染色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极微管的聚合产生的,此时的运动称为染色体极分离运动。

28. telophase (末期) 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后,染色单体分别移到纺锤体的两极并重新形成核膜的时期。该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解螺旋形成细丝, 核膜小泡重新包围两组染色体,相互融合, 形成完整的核膜和新的细胞核。

29. cytokinesis (胞质分裂) 有丝分裂后期, 将细胞膜、细胞骨架、细胞器,以及可溶性蛋白质等均等分配,并形成两个新的子细胞的过程称为胞质分裂。 胞质分裂通常开始于有丝分裂后期,直到两个新细胞核形成后才结束。

30. spindle (纺锤体)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微管装配而成的纤维结构, 功能是将两套染色体均等分开。纺锤体微管的装配起始于中心体。

31. mitotic apparatus (有丝分裂器) 即纺锤体(spindle),它是在有丝分裂期间, 从中心粒形成的各种微管, 包括动粒粒微管、极微管、星体微管等,它们的功能是将染色体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中期有丝分裂器的半数纺锤体微管源自极中心体, 因此, 有丝分裂器的形成首先依赖于中心体的复制, 并分别移动到两极。

有丝分裂器指分裂期的染色体、纺锤体,中心体和星体等细胞分裂因素的细胞器的总称。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丝分裂器是全套的,但在种子植物中,却没有中心体和星体。有丝分裂器的功能是促使子染色体群的分配和细胞的分裂。

32. centrosome cycle (中心体循环) 在细胞周期中,中心体具有复制�分离�复制的周期,这一过程称为中心体循环。中心体循环始于G1期, 到G2期时,两个子代中心粒达到了足够的长度, 但仍处于同一个中心体内。中心体内的一对中心粒在S期与DNA同步复制。

33. meiosis (减数分裂) 是生殖细胞产生配子的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的子细胞。相继的两次分裂分别称为减数分裂I(或第一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Ⅱ(或第二次有丝分裂)。在这两次分裂之间有一个很短的间歇期,但不进行DNA的合成,因而也不发生染色体的复制。由于细胞核分裂了两次,而染色体只是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复制了一次,所以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第一次减数分裂可分为前期Ⅰ, 中期Ⅰ, 后期Ⅰ, 末期Ⅰ。第二次减数分裂可分为前期Ⅱ, 中期Ⅱ, 后期Ⅱ, 末期Ⅱ。

34. Gametic or terminal meiosis(配子或终末减数分裂)此种减数分裂都是为了生成配子,减数分裂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