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部编教材《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指导老师 课程内容 单 位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7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1929)》,中华书局2006年版 (7)陈平原:《“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8)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黄山书社2008年版 教学过程 PPT及其序号 1 教学内容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2 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3 社会现象一:北大师生问好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多为京官子弟,不用心学习,只为升官发财。北京大学不是一所学术中心,而是一座官僚养成所。 4 社会现象二:阿毛饿死殉节 设问:1.阿毛的父亲为什么逼迫女儿去死? 2.你认为阿毛用14岁的鲜活生命换一块冰冷的牌坊值得吗?为什么? 5 社会现象三:瑞珏难产而死 1.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有几个悲剧人物? 2.造成瑞珏惨死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6 政治现象:袁世凯尊孔复古 1.袁世凯大肆举行祭天祭孔仪式,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2.袁世凯为什么要拉出孔子作护身符? 7 这种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根除封建思想;剪掉了人们脑门后的辫子,却没能剪断人们心底的精神辫子。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一个个思想的先驱将犀利的笔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 第一个勇敢站出来与这个黑暗的封建时代作斗争的是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陈独秀。1915年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且生活拮据,但是,他更关心的是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该何去何从?反观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君主立宪的维新运动和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他猛然醒悟: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青年杂志》在上海诞生,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