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因素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因素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作者:暴猛

来源:《卷宗》2016年第12期

摘 要:人际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只不过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的研究也尚属空白,其工作的开展模式在我国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当中。本文首先阐述了当代大学生人际冲突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人际冲突问题中的介入模式,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恢复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冲突;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2013年4月份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案闹得沸沸扬扬,不禁回顾这几年来大学生因冲突造成惨痛的悲剧: 2011年5月,中南大学南校区王某(男)因追求女生被女生拒绝将其杀害,随后自杀等等。大学生人际冲突频发,对学生在成长学习、人格塑造、身心健康及校园文化方面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处理不善则酿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从社会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人际冲突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增强他们在学校这个情境下被人接纳、被人认同、被人理解的归属感,也为他们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做好不可缺少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1 大学生人际冲突状况

为细致、全面、客观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状和原因,运用郑日昌《人际关系量表》在本校各系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得到最大有效问卷92份,回收有效率为92%。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总体状况良好,但存在较大问题,“利益上的争夺”、“习惯的差异”、“沟通上的障碍”等冲突频频发生。其中有55%的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良好,38.3%的学生存在一定困扰,6.7%的学生困扰严重。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交谈维度、社交交友维度、待人接物维度、异性交往维度。详见问卷统计分析表(表1): 通过对表1的多种维度上进行分析发现:在交谈维度方面,33.3%的大学生有较好的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43.3%的大学生沟通能力较一般,6.7%的大学生沟通能力较低,亟待提高;在社交交友维度方面,51.7%的大学生待人真诚、热情,38.3%的大学生待人缺乏一定的热情,另外10%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上存在着较大的困扰;在待人接物方面,达86.7%的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能较好的尊重别人,8.3%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差,另外5%的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差,甚至严重缺乏机智、技巧;在与异性交往维度方面,73.3%的大学生懂得如何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25%的大学生存在一定困扰,对于异性关系处理方式不当,1.7%存在严重困扰,对与异性的交往无所适从。 2 大学生人际冲突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社会知觉因素

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重要“联结点”,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知觉判断不清也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社会知觉就是指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们做出推论。在人际交往互动中,语言并非唯一的符号互动方式,还有面部表情、语调、姿势、动作、身体接触及目光注视等一系列的非语言交流来完成人际间的互动。在大学这样的环境中, 都有机会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但是大学生在非语言的交流中,由于其阅历浅、经验不足、爱幻想、易冲动的特征,极易理解不到位、以偏概全,形成对某个人或事的歪曲看法,产生诸多误解,引起人际冲突,形成隔阂以致引发冲突。 (二)自我知觉因素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过程。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社会角色、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感知和认识;自尊是通常持有的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是给予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自爱、自我尊重,以及要求他人、群体和社会尊重的情绪体验。 (三)人格因素

人格是关于人的思想、态度、信仰、动机与行为的动力组织,是个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显著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认识风格、兴趣、思想、信念、世界观、能力等。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实现。不同的人格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人的气质、认知风格不同,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不同。脾气好的,遇事考虑周全的人就会避免很多麻烦和矛盾,而那些脾气暴躁、水火不容的,遇事冲动而又急于求成的,相反会引发冲突和矛盾。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人际关系敏感等也是造成人际冲突的因素。大学生亦是如此,培养人格很重要,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融洽地相处,更要遇事“三思而后行”。 (四)情绪因素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无声的交谈,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绪往往带有非理性的意味,冲突方往往以喜欢或不喜欢作为评判的出发点,因此,情绪因素也是引起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的适应功能和动机功能还不稳定。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引发人际冲突的罪魁祸首。有时,他人的劝告和安慰都无济于事。情绪的不愉快人人都有,但表达情绪要注意方式和分寸。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能自已的恣意纵情肯定会引发人际间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快。近些年来,高校中频发大学生因爱或恨而产生的报复行凶,正是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认识和管理不善所造成的。 3 校园社会工作及其介入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冲突的模式:

1、预防性工作模式:通过系统的宣传和教育,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种信息及知识展 培训和灌输。可以对学生的朋辈群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开展一些相关讲座,使其对问题的严重性和问题本质有一定概念。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统发展壮大,进而使人人都有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目标。

2、治疗性工作模式:顾名思义,利用这种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者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配合下,以治疗和矫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差为重点展 工作,在实践层面上可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进行。社工通过建立专业关系,整合和协调资源,为案主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服务。 3、发展性工作模式:该模式的工作对象可面对全体学生,按测量评估-制定方案-针对训练-效果评估的路径,采用小组或团体辅导的工作方式,协助大学生对自我重新认识,确立个人的生活和发展目标,展 具体的人生规划及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对学生们进行有目的的心理素质训练或拓展性训练,使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课余生活得到丰富,眼界得到扩宽。为一个健康的心里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氛围。

4、协调性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者在致力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要善用各部资源,努力发现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存在的缺陷,广泛的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和社区人士的意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积极寻求各方面的援助。 参考文献

[1]余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8-245.

[2] 艾略特·阿伦森,提摩太·D·威尔逊,罗宾·M·埃克特.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00-103.

[3] 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364-367.

[4]蔡翥.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锦州医学院报.2004(5).

[5] 王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研究》,西北大学专业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