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论语》中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作者:马进宝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07期

[摘 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论语》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7-0024-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是中国最早创立私学的人。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具有完美师德的“君子儒”形象,被后世尊崇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典范永垂的至圣先师。

孔子本人是一个好学的人。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 (《公冶长》)孔子在其许多言论中都很谦虚,总是以不敢当的语气来表示自己还不够好,惟独对于好学,他是承认的。并且他从不轻易称赞别人好学。在自己的众多弟子,他也只是称赞颜回好学。如,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先进》)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子夏曰:“日知其所忘,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好学不辍,忘食忘寝,这是论学者的态度,好学者的形象。好学必精进努力,不浪费光阴,人生如流水,而书籍如汪洋大海,如无日日求新的求学之心,必然虚度一生,所以人必须好学,不能懒惰。

好学还必须立志,如不立志,则做人就失去了准绳,也不会有所成就。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为政》)这是孔子从十五岁立志学习,一生好学,逐渐成长的过程,也是其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治学,开始于少年时期,至死不倦。孔子说上面的话的时候是已经七十岁了,但孔子还想着“假我数年,吾卒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学到老了,孔子还要求老天再多给他几年时间,在老死之前多学习《易经》的哲理,多懂些做人的道理,使自己的晚年达到无大过的境地。可见,孔子本人是越老越好学,越学真理越想当个完人。

孔子的好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思、行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学与思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论主张。学而不思便不能明白其所学的道理。这句话告诉人们,学习要问个为什么这样学?是否学懂了?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还不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要考虑到,这样学习就不会囫囵吞枣,不明白学的究竟了。反之,有了问题,胡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乱想,想入非非,不去学习,胡乱猜测,也就不会明白它的道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他引《诗》说:“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其不尔思?室是远而。”孔子认为“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意思是没有思想啊,有思想的话,那有什么远呢?孔子最后终于感到,只思不学也不行,应当学思结合,边学边思,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的“学”与“思”, “学”是来自客观的,是客体,客体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也是无止境的,越学越会感到学得不够,这就是所谓的“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学记》)。孔子主张“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礼记·缁衣》),这说明了学的必要性和方法。“思”是主观的,是主体,包括理解、分析、推理、联想,在提高认识获得创见上是不可限量的。这样的“思”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精知”。孔子主张“精知,略而行之”,可见孔子对思的重视。学与思是多方面的,不学不知其深浅广博,不思不知其关系因果。“学”与“思”谁也离不开谁,好学又能思,才有创造、发明、提高。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人们经常拿这句话教育自己,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假如这个人是个好人,有道的人,要向他看齐,学习他的长处;假如这个人是个坏人,没有道德的人,要以他为戒,吸取教训,不走他那条路。孔子的学与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他的学是以行为主的学,他从来不教学生专重知识的学,因为他认识到知是行的所以然,行是做人的实际行动。

孔子还认为学习应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也是孔子对子贡的问题“孔文子何以谓之文?”所做的回答,也是孔子治学一贯所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很浓地奋发学习。孔子自己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要听长辈的教导,向教师、长辈们求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受孔子的影响,他的弟子们也都把“不耻下问”当成好学的标志。颜回正是一个这样的人,曾参说他:“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这是求知的正确的方法。

孔子认为,在学习方面应该不知疲倦,永不停歇。孔子的知识面很广,但他晚年还在不停地学习。孔子期望他的学生都能够成为知识渊博的学问家。颜渊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树他为弟子中的榜样,原因之一就是因其 “好学”。总而言之,孔子在对弟子的教导中非常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孔子的想法是,只懂得书本的知识而没有实际的能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会生存》的作者埃德加·富尔曾经精辟地指出:“将来的文盲不只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目前大部分的教师仍然延用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不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传统教育模式,他们只是单纯地把教材中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并无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这种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离开了教师就无法自主学习。孔子的教育方式是诲人不倦,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对自己要求严格,任何事都从自身做起,所以孔子才能成为具有崇高师德的教育宗师。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从中可以学到身为师者必须具备的“德”、“法”、“技”。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以一颗仁心,“泛爱众。”(《学而》)如果“人而不仁”(《八佾》),不具备仁爱之心,一切教育形式包括“礼乐”都不会起作用。师者要怀有仁爱之心,这样才能构建通向众生内心的桥梁,耳提面命,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乐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真正做到自觉奉献。“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说的就是即使吃粗粮,喝凉水,胳膊弯着当枕头,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也依然能够处之泰然,享乐其中,并且不为物欲所吸引,将从不义中获得的富贵生活看做过眼浮云。

我们从孔子身上可以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心与心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是师者将自身的觉悟、智慧和道德悉数传授给学生,使之代代延展的过程,是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增加自身价值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提高过程。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述而》),自强不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他认为治学“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很小的事情做起,渐渐地就可以成就大事业,不可以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学生的学业乃至日后的事业成就的高低,都来源于自身努力的多少。这其中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对治学者进行了勉励,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学习,才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孔子博学多才,能教“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君子不器”(《为政》),他的观点是君子不能如器具一般,仅有单一的才艺,而是应该多才多艺,多方建树,精益求精。他一贯鼓励人“立”、“达”,开心窍而智如泉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作为我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宗师,已化作尘埃飘散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但他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光芒和执著于教育的崇高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中国教育文化的灿烂星空,滋润着中国教育的每一寸沃土。 [ 参 考 文 献 ]

[1] 秦万里.孔子研究[M].银川:银川文化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华孔子研究所.孔子研究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钟肇鹏.孔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