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中) 下载本文

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在古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在书法上主张师化自然,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天真烂漫之气。代表作品有:《天际乌云帖》、《寒食帖》、《赤壁赋》、《杜甫桤木诗帖》等等。以《寒食帖》(见图2—47)为世人所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他出自苏轼之门,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也具备多方才能,他的书法追求迭宕态势,他的字“中宫敛结,长笔四展”。特点是中部较紧实缜密,外围较开拓宽博。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见图2—48)、《幽兰赋》等。

米芾,字元章,他的号很多,常见有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应居宋四家之首,最善临古,据说传世二王墨迹,不少是他摹制的。代表作品有:《蜀素帖》、《苕溪帖》、《方圆庵记》等;其中《蜀素帖》(参见图2—49)最能代表其风格。全篇气韵高古,奔放潇洒,结字奇伟,翩翩若飞,用笔凌厉痛快,有人将它奉为“宋代第一行书”并非虚誉。

蔡襄,字君谟,他的行书主要以平和蕴藉见称,宗法颜真卿、虞世南,清秀圆润之中带有一种妍丽之质。米芾评他的书法说:“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代表作品有:《蔡襄自书诗帖》、《谢郎帖》、《离都帖》等。

行书在元朝,如同楷书一样,还是要首推赵孟兆页。赵孟兆页的行书,一扫两宋书坛。,独标晋唐风神。他对《兰亭序》深有研究,他的临本可入晋唐之室,他也深得李北海之神髓。无论知书与否,见到赵孟兆页的行书,无不称绝。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净土祠》、《洛神赋》、《中峰和尚寺》、《心经》等等,我们可举《心经》(见图2—50)以瞻其风彩,此帖是他中年的作品,流丽娟秀,字字可爱。

明代文征明以行书见长,他的行书作品主要有《文信国诗》、《满江红》、《赤壁赋》、《行书心经》、《滕王阁序》等。其行书用笔,法度精严,极少失度现象,中、侧锋运用自然得当,深得笔势劲健之妙。

明代董其昌,最为世人所推崇的,是他的行书。他的行书,灵秀天然,少有雕琢;墨色清润闲淡;结字奇宕潇洒,章法宽绰而不凋疏。董其昌的行书传世甚多,代表作有《书宋词册》等。

清代的傅山、王铎、郑板桥、何绍基都是行书大家。傅山行书圆转自如,天真烂漫;王铎的行书气势连贯,节奏强烈;郑板桥的行书隶、楷参半,间行、间草。何绍基的行书宗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卓然自成一家,世有“何全之说”。

书法鉴赏——楷书

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又称“今隶”、“真书”、“正书”、“正楷”等。因其形体方正,可作楷模而故名。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更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慢慢退化而成的。早在东汉时代的简、帛及器物上以能看到一些楷书得体势,《熹平石经》的正方字,《张迁碑》的方劲用笔,实际开启了楷书的先河。

楷书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写起为也要比隶书灵活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正统地位,经过长期的试用证明了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千年来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宗。我们常说的“真、草、隶、篆”四体,楷书居四体之首。楷书的开创和确立之功,应首推钟繇。

钟繇(151—230年)字云常,三国魏颖川长社人(今河南人),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钟繇书法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博取众家之长,兼擅各种书体,尤其精于隶书和楷书,他将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的王羲之,合称“钟王”。他的传世之作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表》、《调元表》等,尤以《宣示表》最为著名。

钟之后,最为著名的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了。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王内史”。其书法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尊为古今莫之与京的一代“书圣”。他的楷书传世之作均为小楷,其代表作品有《黄庭经》(见图2—25)、《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赞》等。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幼从父学书,少有盛名,人们尊为“小王”。他的楷书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其字迹在宋时有九行,贾似道又得4行,合起13行刻于玉石上,故世称《玉版十三行》。

在南北朝时期,北朝一直战乱不止,但是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受到中原及南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文化。在书法上,北朝盛行石刻,在书法史上我们将北朝的石刻称之为“北碑”。它在楷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北碑流传最多的为魏碑,所以我们常称它为北魏书体。由于这些石刻多出于下层书匠之手,所以流于粗糙疏率,往往错字、别字比比皆是。作者的名字也多不可考。北魏的石刻,多以墓碑、墓志、摩崖、造像等几种石刻形式。较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嵩高灵庙碑》、《张玄墓志铭》、《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崔敬墓志铭》等。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为生人祈福或亡灵超度,在河南洛阳龙门的崖壁刻成佛像,并附志铭文,称之为造像。后人选了书法最精者二十种,合称《龙门二十品》。我们图示其中的《始平公造像记》。

隋朝的书法,也以刻碑为主。主要有《龙藏寺碑》—后人誉为“隋碑第一”、《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繁荣强大的朝代,文学艺术在唐朝也是最辉煌的时代,唐朝更是书法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批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书法被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楷书在唐朝初年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初唐大书家很多,成就卓荦的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他们四人被后人合称“初唐四家”。

欧阳询,字信本,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他的楷书笔力遵劲,法度森严,结构平稳之中寓险奇。他的楷书,被后人奉为楷书极则,称为“欧体”或“率更体”。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等等。尤以《九成宫醴泉铭》(参见图2—34)著名。此碑简称《九成宫》,最能代表欧体风神,评者多称之为“楷书之正宗”“真书之冠”。其用笔稳健平实,结体较长,清秀之中带有险劲。因此碑十分著名,摹拓日广,损坏较重,又经后人洗凿,有失原貌。

虞世南,字伯施,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他曾师事智永,得王羲之嫡系真传。他的楷书继承二王,精神内守,含润温和。楷书作品只有《夫子庙堂碑》(见图2—35)和小楷《破邪论序》传世。《夫子庙堂碑》,为虞世南中晚年作品,深得《玉版十三行》规范,秀丽圆通,毫无火气。宋代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有诗赞道:“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足见此碑之珍贵。

褚遂良,字登善,官至谏议大夫,中书令,吏部尚书,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他以擅书见重于唐太宗。他深得隋碑之髓,又参以虞世南、王羲之,体势更为宽博。代品作品有:《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阴符经》、《房玄龄碑》等等。其中《雁塔圣教序》(参见图2—36)最能代表其风格。此碑是他晚年的力作,以瘦硬见称,此碑一出,褚书顿成一时风尚。

薛稷,字嗣通,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薛稷的楷书接近褚的风格,但更有清奇之趣,当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他传世作品不多,以《信行禅师碑》较为著名。

除此四家之外,再如,欧阳通、赵模、冯承素、敬客、钟绍京等等都是很知名的书家。不过他们的影响似乎不如初唐四家。我们讲初唐四家虽然自成家法,然而他们始终没有离开二王所开创的娟秀文雅这一传统的风尚。到了中晚唐时期,书坛上崛起一位革新派书法家,他开宗立派,成为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唐朝后期最重要最显赫的书法大家——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其为人忠烈耿直,安史之乱中为盟主,抵抗叛军;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前往劝说而被害,不屈而死。颜真卿以自己的人品、学识和对书法艺术的进取,开创了二王体系之外的新书体——颜体。

颜真卿的楷书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多宝塔感应碑》(见图2—37)、《东方朔画集》是其早期作品。其特点是:严谨清雄,方圆兼具,略存隶意,字的直画取背势。《鲜于氏离堆记》、《赠太保郭敬之庙碑》,是中期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用笔多取圆转,竖画粗重,相间回抱。《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见图2—38)、《颜惟真家庙碑》、《李玄

靖碑》,是他晚期作品,其特点是:横画细劲,竖画粗重,结字雄厚博大,沉着方正。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楷书,是后人学习的极好范本。

继颜真卿之后,成就较大,对后世影响较深的应属柳公权。

柳公权,晚唐著名书法家,擅长楷、行、草书,而楷书功力最深,世称柳少师。他师古而不泥于古,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柳体”,柳书是继颜书之后,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的书体,并称“颜筋柳骨”。有一件事让柳公权名扬千古,这就是笔谏之事。穆宗是个昏君,却也附庸风雅,有一天向柳公权询问笔法。柳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话既说明思想修养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显然含有讽谏之意,因此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他的代表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李晟碑》等等。尤以《神策军碑》(参见图2—39)著名。此碑是他六十五岁时所书,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此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继唐以后的五代、宋朝,三、四百年间,帖学大兴,碑版见疏。虽善书者不乏其人,但终不如唐人。在宋代书坛上,名噪一时的“苏、黄、米、蔡”(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也多是在行书上开拓了新的意境,楷书方面只是承袭前代,了无新意。

自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灭了南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在历时九十多年历史的元朝,可以说是书法的复古时代。成就最大者应首推赵孟兆页。

赵孟兆页,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欧波、水晶宫道人等。他是宋朝宗室,甚得元世祖赏识,仁宗时,官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死后封魏国公,谥文敏。《元史·赵孟兆页传》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我们常说的“颜、柳、欧、赵”四体,其中,颜、柳、欧是唐朝人,赵孟兆页是元朝人,他跨越了时代,直接与唐人并驾,可见赵孟兆页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他的书法笼罩了元朝书坛,沾溉以后书林。在明清之间,就连书肆刻书,也多用赵体,足见赵孟兆页书法对后世影响之广大和深宏。

他力追二王,结体秀美,笔画圆润,外见温文典雅,内寓刚劲遒丽。赵字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实用,学习欧、颜,常有这样体会:习欧患难,学颜失俗;学习赵体往往可免此累。赵孟兆页给我们留下大批宝贵遗产,他的传世作品之多,恐怕历史上无出其右者。楷书代表作品有;《妙严寺记》、《福神观记》、《胆巴碑》、《三门记》、《仇锷碑》等等。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在这近三百年中,几乎没有冲破赵孟兆页的蕃篱。擅于楷法者,如文徵明、祝允明、王宠、董其昌等,其中文徵明可算其中的佼佼者。

文徵明,初名璧,号衡山居古,人称“文衡山”,曾为翰林院待诏,故又称“文待诏”。他幼年时并不聪明,到了年青时参加生员考试,曾因字写得不好而列为三等,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这在当时是很难堪的事情。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但他没有因此气馁,反而促使他发奋习字。他利用别人休息和游戏的时间,默默地练习写字,他平时书写一丝不苟,凡是认为不满意,就要重写。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他之所以取得很大成绩,恐与这一习惯不无关系。他的书法,以秀整规范见长。尤其是小楷更为世人所重,功力深厚,严谨朴实,稳健秀丽。但是,他的书法中缺乏变化是其小疵。他的著名小楷作品有:《千字文》、

《离骚经》、《月赋》、《雪赋》。

清朝书坛上,篆、隶超过了以往几代,这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至于楷书,可以说是无为的时代。如果论清代楷书卓有成绩者,应推清代晚期的赵之谦。

赵之谦,字益甫,扌为叔,号悲庵。他是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工书擅画,兼精篆刻。他的楷书笔力浑厚,结体安稳;在当时包世臣书学理论影响下,专习北碑,经过他的努力,涤除了北碑中的霸悍之气,创立了清新拔俗,自成一家面目的书体。他的作品有《南唐集字》、《悲庵剩墨》(书画合集共十册)。

书法鉴赏——石鼓文

文字从简单到复杂,书法的风格也愈来愈多样。周宣王时有个史官史籀,做了供识字用的《史籀篇》,通行于秦国,因此有了籀文。石鼓文就是刻在鼓形石头上的籀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共十件,分别记述秦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一首,所以石鼓文也叫“猎碣”。

石鼓在唐朝初年被发现,历代辗转,现字迹已不太清楚。

石鼓文字势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劲健凝重,粗细均匀,圆转对称;字体趋于方正,严谨遒劲,疏密有致;章法排列整齐,端正厚重,气韵生动。它为秦统一文字提供了重要依据。它是秦系文字继承西周书法传统的划时代绝作,人称“小篆之祖”。

书法鉴赏——草书

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因而得名。唐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章草产生于秦末汉初,盛行两汉魏晋,唐始衰落,元明复兴,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兴起来。汉朝,杜度是史载最早的章草艺术家,崔瑷也以章草称著,时人并称“崔杜”。张芝章草学杜、崔,又有出蓝之誉。三国时,皇象章草冠绝一时,钟繇也擅精此体。西晋,索靖的章草艺术登峰造极,和卫瓘并称“一台二妙”。东晋,羲献父子、卫铄俱是深谙章草能手。唐宋时,书家辈出,但工章草者绝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元朝,惟赵孟兆页复古工章草。明朝,以“三宋”称著,其中宋克独善章草。清末,章草复兴,涌现出了沈曾植、王薳等一批章草名家。

传世的著名章草碑帖有:史游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皇象的《急就章》(参见图2—52)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