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下载本文

(一) 嘉陵江组(T1j)

从上到下分五段: 1、嘉五(T1j5)

分两个亚段:T1j52、T1j51。

在开江古隆起的檀木场~沙罐坪、南面的相国寺~铜锣峡~黄草峡~四合场以南被剥蚀,地层残留厚度不全。 <1>嘉五2(T1j52)

(1)岩性:深灰色云岩夹灰白色石膏、深灰色泥质云岩及灰岩(顶底为石膏)。由南向东泥质含量减少。在铁山、高峰场、硐村构造其下部有一层盐岩。 (2)电性:电阻上低下高、自然伽玛上高下低,其值变化较大。

(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51顶云岩(为主)或灰岩分界,电性以自然伽玛升高,双侧向高电阻及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 (4)厚度:60~65m。

(5)分布:除相国寺~黄草峡~四合场以南以及檀木场~沙罐坪~七里峡中段有剥蚀外,其余均有分布。 <2>嘉五1(T1j51)

(1)岩性:上、下一般为灰褐色云岩,中部夹灰褐色灰岩。云岩多具溶孔和鲕粒结构。渡口河构造在顶部发T1j51育鲕粒。

(2)电性:块状高阻;自然伽玛变化不大,高于上、下邻层。自然伽玛一般10~20API,声波一般1000~10000Ω.m。

(3)分层:底以云岩与T1j44石膏或T1j44泥质云岩(如月2井)分界.电性一般以自然伽玛值降低,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界。

(4)厚度:一般20~35m。由川东中部向北部地区厚度减薄。 (5)分不:除重庆~南川以南局部有剥蚀外,其余均有分不。 2、嘉四(T1j4)

嘉四从上至下分为四段,即嘉四4、嘉四3、嘉四2、嘉四1。总体上为两套白云岩(T1j43、T1j41)及两套硬石膏(T1j44、T1j42)互层。习惯上又把嘉四1与嘉三分在一起称嘉四1~嘉三。<1>嘉四4(T1j44)

(1)岩性:灰褐~灰白色石膏为主,夹褐灰色膏质云岩,灰、深灰色云岩,灰白色硅质泥

9

岩,深灰色泥质云岩。局部构造顶部石膏在录井中及电性特征均不明显,为泥质云岩(如月2井),且上部泥质含量重的岩类厚度较大。局部构造中部含泥质重(如龙会场)。一般都夹有一层硅质泥岩标志层,该标志层有的地区有两层,分布的部位也不一致,一般分布在中上部,有的构造分布在下部(如黄龙场)。部分构造硅质泥岩不明显(如渡口河)。在达县、垫江、万县、云阳四个盐湖区及洋渡溪构造具有较厚的盐岩层。

(2)电性:具高密度特征。自然伽玛一般10~15API;双侧向1000~10000Ω.m,补偿声波160~170微秒/米,硅质泥岩具高伽玛特征(一般具低电阻特征)。

(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43 顶云岩分层。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双侧向、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

(4)厚度:因本层石膏易塑性形变,厚度变化较大,一般30~90m。整体看,厚度由南向北减薄。

<2>嘉四3 (T1j43 )

(1) 岩性:褐灰色云岩夹灰岩。一般顶底为云岩中部为灰岩。顶部云岩多具鲕粒结构。 (2) 电性:自然伽玛和双侧向变化不大,自然伽玛一般20~30API,双侧向一般1000Ω.m

以上。补偿声波一般130~145微秒/米。

(3)分层:底以云岩与T1j42顶石膏分界,电性以高伽玛降低,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

(4)厚度:一般25~40m,大多在35m左右。 <3>嘉四2(T1j42)

(1)岩性:灰褐色~灰白色石膏为主夹褐灰色膏质云岩、深灰色云岩。部份地区(同T1j44)有岩盐,一般在近底部有一薄层灰、深灰色鲕粒云岩(一般3~8m)可为辅助指示层。 (2)电性:一般为低伽玛,10~15API;双侧向一般800~10000Ω.m,补偿声波一般160~170微秒/米。本层以低伽玛、高密度为特征。当下部硬石膏含泥质较重时,电阻往往降低,伽玛值升高。

(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41顶云岩分界,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双侧向和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

(4)厚度:本层厚度由南向北有增厚的趋势,川东地区30~150m,一般80m左右。因本层石膏易塑性形变,厚度变化较大。 <4>嘉四1(T1j41)

(1)岩性:深灰色云岩为主夹深灰色鲕粒云岩。铁山、坪西、五百梯构造等下部夹有薄层

10

石膏或膏质云岩。

(2)电性:自然伽玛一般30~45API,双侧向一般10000~20000,补偿声波一般140~150微秒/米,声波变化不大,自然伽玛一般为上、下高而中间低。

(3)分层:岩性以云岩与下伏T1j3灰岩分层,电性根据密度划分,在密度降低半幅点分界。没有密度较难划分,主要根据录井岩性划分,如岩性不详时,可用电阻对比分层。录井中常把T1j41与T1j3合并为T1j41~T1j3。自然伽玛和电阻虽然可能具有相似性,但划分的界线可以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向北部渡口河构造区云质岩厚(40m以上),分层特征与邻区不一样,七里峡谷、檀木场构造区厚度较薄(12m),分层特征与邻区不一样,五厚梯构造局部云岩薄(5m),岩性、厚度与邻井不能对比(电性可比),所以无密度时一定要根据岩屑录井划分。

(5)厚度:一般20~40m,厚度变化较大。 3、嘉三(T1j3)

(1) 岩性:灰色、深灰色灰岩为主,夹鲕状灰岩,局部在上部含云质或夹云质灰岩、泥

灰岩。在达县~开江~万县以北地区一般在下部(一般距底50~60m)夹一层云岩及石膏(云岩或石膏,或云质灰岩、膏质云岩),厚度5~25m不等。其余地区仅夹云岩、石膏条带,个别井T1j3底具有1~2m深灰色云岩(如苟3井、天东32井)。川南地区嘉三岩屑中很少见到云岩、石膏,但测井曲线上还是有反应,个别井通过认真选样,成功地以此为依据划分嘉三的岩性段。

(2)电性:电阻和自然伽玛相对稳定。双侧向一般10000~20000Ω.m,自然伽玛一般20~40API,补偿声波一般155微秒/米左右。一般可据电性将其分为三大段,其伽玛特征为下、下段稍高、中段稍低。

(3)分层:岩性以灰岩与T1j23顶石膏分界,电性以双侧向、密度升高及自然伽玛降低半幅点分层。川南地区许多时候把灰岩和石膏之间的云岩划在T1j23。 (4)厚度:一般100210m,由南到北增厚。 4、嘉二(T1j2) 按岩性可分三段。 <1>嘉二3(T1j23)

(1)岩性:灰白色石膏夹深灰色灰岩及云岩,顶部及底部石膏一般称上、中石膏层。 (2)电性:自然伽玛一般顶底低,其值一般小于10API;中部商,其值一般30API左右。双侧向一般1000~10000Ω.m,补偿声波一般150~175微秒/米。

11

(3)分层:底以石膏与T1j22云岩分界。电性以低伽玛升高和双侧向降低半幅点分层。 (4)厚度:65~110m,由南向北增厚。 <2>嘉二2(T1j22)

(1)岩性:上部以灰色云岩为主夹深灰色泥质云岩、灰岩,下部夹灰白色石膏层。石膏层厚度极不稳定,仅在卧龙河及大竹以南地区分布,同时该区上部有时也夹石膏。其它地区全层无石膏(?)。我所看到的是兰灰色泥岩之上总是有一段石膏,且厚度相对较稳定,川南地区称之为下石膏。底为区域标志层兰灰色泥岩(常为1~3段薄层,局部还夹有紫红色和和灰绿色泥岩条带或角砾),该标志层在北部减薄或已不存在。该层含泥质较重。 (2)电性:自然伽玛一般上低下高,上部一般10~30API,下部一般大于30API,双侧向一般上高下低。补偿声波一般150~170微秒/米。

(3)分层:底以兰灰色泥岩标志层与T1j21顶石膏分界,电性上以自然伽玛降低和双侧向、密度升高半幅点分层。

(4)厚度:45~65m,由南向北增厚。 <3>嘉二1(T1j21)

(1)岩性:顶为灰白色石膏(川南较为少见,多为斑块状),下部深灰色白云岩。顶部石膏称下石膏层(这与川南地区下石膏的定义不一致)。

(2)电性:自然伽玛有从上到下升高、电阻从上到下降低的特征。自然伽玛一般5~30API,双侧向一般3000~10000Ω.m,补偿声波150~175微秒/米。

(3)分层:岩性底以云岩与T1j1灰岩分层,电性以伽玛升高和双侧向降低半幅点分层,主要以密度降低半幅点分层。无密度测井资料时参考录井岩性分层。在温泉井(3井)T1j1灰岩之上有几米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存在,目前将其划为T1j21底。

(4)厚度:15~35m,由南向北增厚。下部云岩厚度变化较大,由西向东增厚。 5、嘉一(T1j1)

(1)岩性:灰色灰岩为主。宣汉~开江~梁平~涪陵一线以北地区夹紫灰~暗红色薄层灰岩。宣汉~开江~万县以北嘉一底部或近底部灰白色云岩或暗紫色云岩、深灰色云岩(或膏质云岩类)或有一层紫红色泥岩,一般2~3m,之后又为灰岩,与T1f4形成过渡层或相同环境的岩类,目前分层归属存在异议,此层在渡口灌~五百梯构造分于T1j1,在马槽坝~南门场~云安厂构造北段由于泥岩或石膏明显而分Tf4。这一层向东北方向增厚,全层夹有薄层不稳定之泥灰岩。

电性:一般具有伽玛上部高下部低、双侧向上部低的特点,自然伽玛一般20~40API,双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