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1000字 下载本文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读后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读书总是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的心中开满繁花,洒满希望的种子。每次翻开《论语》的篇章,我都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一位平和、谦恭、智慧的老人在对话。

作为一名社会人,孔子是明礼的典范:他只要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时,一定会站起来;他陪君子说话时,不会没轮到他说话就插话,不会不看人的脸色而贸贸然说话;他说“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凡此种种,有人会说这是旧思想,旧论调,会束缚人的,现代社会追求的是平等,是自由。我却以为这些说法实在是为放纵自己找托词。反观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让许多人迷失了自我。人们对自由恣意的吹捧,让许多人已经失去了“社会人”的概念,失去了应有的“敬畏”意识。该讲的道理不讲,该遵守的规则不遵守,该崇尚的品质不崇尚,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潮流中变得越来越自私、任性,变得没有原则与底线。然而,我们的自由绝不应该是无限放大“自我”,而应该像孔子老先生一样,记得时刻缩小“自

我”, 做到心中有“礼”,举止有“礼”,将自己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有没有规则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举止若常。这才是“真我”,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我想,无论是两千多年前,还是现在,我们的社会都需要这样的文明人,也只有这样的文明人,才能够在两千年后还依旧受到人们的瞻仰与敬佩。

作为一位名师,孔子是谦逊的楷模:他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去和他;他说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他还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些句子绝不会出自一个高高在上的师者、圣人所言。它就像出自一个温文尔雅的老人之口,没有训诫,没有满口的大道理,每句话说出来都是那么自谦,让人很容易亲近。难怪孔子“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谁不愿意拥有一个这样能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老师呢?同为老师,对照自己的言行,是否能像孔子一样怀揣一颗好学的心,平等的心,谦逊的心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只要自己俯下身子,认真、耐心、虚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他们敢说,让他们愿意说,让他们喜欢说,那么自己也会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也会让孔子谦逊的品质在我的身上彰显出非凡的光彩。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是智慧的缩影:他对待学生态度温和但要求严厉,举止有威仪,却不显得凶猛,神色庄严而又安详。这不正是我们这些老师想追求的与学生相处的理想状态吗?但想要做到孔子这样,可不是把这句名言背熟就行,它需要下大功夫修炼自己的品行,扩充自己的学识,豁达自己的心胸。有了层次和境界,你骨子里透出来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气质,是一种让学生喜爱与信服的气质。孔子教导学生时,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课堂,想到了一味的“灌”与“填”给学生带来的危害。如果我们也能像孔子一样,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达,让学生创造,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生机与力量,那么学生也一定会具有创新力与探索精神,我们的国家必将有光明的未来。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警世名言。一个长期从事教育的人,难免会凭借已有的经验进行悬空揣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唯我独是。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那他一定会固步自封,难以精进,所以我们要时刻清醒地审视自己,客观地对待问题,不断地研究探索,才是一名智慧的老师,一个值得信赖的教育者。

“纯真是需要一点固执的,否则难以为继。”孔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