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肖先成) 下载本文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一)

〇肖先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体验以 及对历史的探究。考试大纲在“论证和探讨问题”中也 加深了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 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上述要求在高考试题中的开放性试题中有明显体现。

2006年高考广东卷,2007年上海卷2008年海南卷中相继出现了典型的开放性试题。评卷中,也开始引人 solo评价法。经过海南试水之后,从2010年开始,新课 标全国卷出现开放性试题与solo评价法。我们看到了 由粤沪引领、海南实验、全国推广的高考探索模式。 一、开放性试题评价及影响

现在,教育部考试中心也把开放性试题作为命题改革探索的重点和亮点。这样,此类题型的解析方式就必 然引起中学师生高度重视。与命题相适应,答案也不再封闭、固定、唯一,而是开放、灵活、多元。评价方式包括阅卷标准也有了突破性变化:借鉴solo评价法。这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高考的探索方向:不再以掌握历史知识的量的多少为考査核心,转而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历 史思维的质的深度。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正在转向 素养立意。一个问题的答案要求涵盖了史实,观点,联系,逻辑,抽象,表述等多个方面,学生纷纷惊呼其难度。 而这些的源起,与黄牧航教授于2004年在《历史教学》 第12期撰文《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呼吁引入新的评价体系;2009年又在《基础教育课 程》第12期撰文《谈solo分层法在历史高考命题中的应 用》探索新的命题形式,有很大关系。

2010、201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后文若非强调, 均指新课标全国卷)连续三年出现小论文形式的开放性 试题。在此影响下,大家对此类开放试题连篇累牍进行 训练、解析,正自以为得其奥妙时,2013年出现地图类开 放性试题,中学师生虽倍感郁闷,仍直接扑向隐藏在课本内外的各类地图与表格。结果,2014年开放性试题再次大变脸:据I960年教材目录,提出删改意见。此举又 使多少少年泪洒考场,多少教师愤懑失望。多数教师因 种种原因,仅仅敢于直面浩如烟海的试题,却未能深入探索怎样使我们的答案解析与不断变化的开放性试题,与新的评价体系必然对应。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与解析上亦步亦趋,而不是高屋建瓴地看穿它的本质,所以就 不会有对开放性试题解析的突破。笔者试就这一问题, 从历史的基本认知原则与solo评价法体系角度,破解答题的基本规律。 二、基于真题分析的解題策略

例一: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

信息:东汉交州与唐代岭南道辖区类似。 说明: 这一地区社会发展较缓慢。

信息:东汉州与唐代道命名 不同。说明:东汉州名多来自古代行政,唐代道名多依 据山川地理形势。 信息:汉代北方州设置密集,唐代相 对疏朗。

说明:东汉北方较南方社会发展程度高,而唐 代南北社会渐趋平衡。信息:唐代陇右道(河北道)较东 汉凉州(幽州)辖区扩大。

说明:初唐国力强大,加强了 对边疆管理。(史实与原因判断) 信息:东汉地方设州唐代地方设道。

说明:东汉 州为地方行政机构,唐代道为地方监察机构;东汉地方 行政州来源于刺史,为监察区,唐代亦设道为监察区,表 明了中央对地方监察延续;东汉地方行政州来源于刺 史,为监察区,唐代亦设道为监察区,表明了历史的传承 与发展(史实与规律判断)。 信息:吐蕃,南诏,流求不见于东汉。

说明:东汉 以来,中原与边疆民族地区交流加强;东汉以来,边疆地 区与中原王朝政治联系加强;东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 家发展。

信息:唐代较东汉京畿地区单独设道。

说明: 唐代加强了对两京地区监管;唐代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 权。 信息:唐代较东汉行政疆域扩大。

说明:唐初较东 汉国力强大,边疆控制加强;唐代农耕文明进一步扩展 (史实与内涵判断)。

信息:东汉地方行政州来源于刺史,为监察区,唐 代亦设道为监察区,表明了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信 息:东汉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而唐代道南北分布基本 平衡。

说明:东汉之后,南方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中国 农耕文明发展,社会整体进步(史实与价值判断) 例二:2010年上海卷第37题: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 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 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答案示例]

(是什么,史实判断)该和约中既有保家卫国,捍 卫主权的正义成分,也有封建愚昧,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的落后要求。

(为什么,成因,规律判断)该条约是19世纪末西 方企图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已经觉 醒,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背景下产生;是中国下层百 姓自发反帝斗争产物。东西文明在冲突中交流,处于劣 势的东方文明在阵痛之后借鉴西方文明,但是这个文明 的交流与转型是复杂,渐进的,其中必然掺杂了自身文 明的要素,也包含了农耕文明下农民的落后意识。 (反映了什么,内涵判断)该条约是19世纪末帝 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纵深扩张表现,也是东 西方世界不同性质文明冲突在外交领域反映。既说明 了东方文明的抗争与无奈,也说明了封建文明的落后与 愚昧。

(怎么样,价值判断)该条约有利于粉碎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图谋,推动中国爱国救亡运动发展,也有利于 进一步唤起中华民族觉醒,动摇清政府反动统治。但其 中的落后成分也预示了运动失败的必然归宿。 例三:2008年海南历史第26题: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答案示例]

(是什么,史实判断)中国古代商人地位变化过 程:西汉商人地位很低,唐宋地位有所提高,明清商人地 位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士大夫。

(为什么,成因,规律判断)中国古代商人地位变 化原因:古代长期重农抑商,在封建经济发展基础上,唐 宋以后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明清甚至产生资本主义萌 芽,工商业阶层队伍壮大,引起在思想上重商意识产生。 中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说明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必然导致阶级地位相应变化,引发观念变化。

(反映了什么,内涵判断)反映了由唐代以前自然 经济占主导地位到唐代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史实, 是中国经济文明不断发展的表现。

(怎么样,价值判断)中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总 体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总体进步。

以上所列举的三例高考开放性试题,实质均属同一类型:题目以史料呈现,要求回答对史料认识。开放性试题考査时出示不同史料,让学生做出说明、评述、也符合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的史料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实物史料 (也称历史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上述题目的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地图属于静态政区图,和约属 于历史事物,而商人地位变迁属于历史过程。

关于答案,可以说都属于史论范畴,也就是历史认识的范畴。“我们的历史研究,必须凭借史料,亦即人类 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些 迹,是历史认识的起点,“所有历史认识都是间接的,历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推理的科学。”我们发现,基于一定历史史料的历史认识依靠推理。那么,上述例题规律性答案步骤在推理上的科学性依据又是什么?与solo分类评价法对答案的要求之间是否存在内在一致性?

根据黄牧航教授总结,solo分层法评价的第一等级 “前结构层次”指:学生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答案与问 题无关。在历史认识领域实质就是对历史史料错误认识或无认知。在这里,我们做答案规律解析时就没有必 要与历史认识规律相联系了。

“每一项历史认识实际上都包含着三个层次:第一 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也就是?‘是什么’那个层 次上的认识。”史实判断是历史认识的初级层次,但是它 是深层历史认识的基础。只有将深层历史判断建立在 史实认定的基础上,后面的历史认识才会立于不败之 地。“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 识,也就是??‘为什么’的认识。” 其含义是指在确立 史实的基础上,解释其原因,研究其规律。solo评价法第 二第三等级“单点结构层次”与“多点结构层次”主要是 指:学生找到了单个或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思路之 间不关联。在历史认识领域实质就是第一或者第二层 次认识。学生可以看到某一或者某些不关联的历史事 实,给出一个或多个不关联的历史事实的解释。具体表 达就是前面三例中的史实与原因类答案,每一点都可以 看作solo评价法中的一个思路。(实际上本文解析的每 个答案各个思路之间都有关联)

solo分类评价法的第四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是 指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各个思路之间 建立联系。体现在历史认识领域最明显的就是历史史 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联,比如例一答案中“信息”与 “说明”之间的逻辑联系;例二与例三答案中“史实判 断”与“成因判断”之间的逻辑联系。其实史实各点或者 历史原因各点内部的关联,也体现了 solo评价法“关联 结构层次”评价。本文例一每一个“信息”内部关联:因 为每一个正确信息都是对东汉和唐代两个时代读图对 比的结果,本身就是一种有机关联。每一个正确的“说 明”答案中凡涉及东汉与唐代两个时代的,它们之间也 有关联。而在例二与例三中,“史实判断”或“成因判 断”都不是单点答案,各点之间都有内在逻辑联系。这 些,都可以体现“关联结构层次”评价。

历史认识“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也就是??‘怎么样’那个层次的认识”。其含义要求对历史 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弊得失做出判断。在这里,我又加 上了“内涵”判断:历史事物的本质,所表现的文明历程。 这一层面的历史认识就和solo评价法的第五层次“抽象 拓展层次”,要求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可以对应了。具体 的规律性答案解析,就是上述例子中的“内涵判断”“价 值判断”相关答案。

当然,上述例题解析中历史价值认识内部各点之 间,内涵认识内部各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它们与前 面的史实认识,成因认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可以反映 solo评价法的第四层次:“关联结构层次”评价。

这样,我们就揭示了题目以史料呈现,要求回答对 史料认识这一类型开放性试题的解析方法。命题材料 虽会变化,只要我们依照历史的认识规律解析此类开放 性试题,答案就可以基本实现对solo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