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传播学复习资料

1.社会责任理论

20C后传媒垄断程度上升,自由主义理论强调传播者的权利忽视公众、谈论思想自由忽视传播的私有营利性质转变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40年代《自由与负责报刊》强调大众传媒对社会和公众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目的:防止传媒垄断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及传媒内容的庸俗化导致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 主要原则:a.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b.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

标准

c.媒介是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和传播宗教、种族歧

视内容

d.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评价:媒介自律很难做到,该理论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 2.枪弹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产生背景:20C初,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这一时期,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对传播媒介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使得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的力量。

主要观点: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是对20C初至30年代末的传播效果观念的概括,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子弹论的缺陷: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3.群体压力和群众心理

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为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正是处于这种担忧。 4.容器人电视人

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将软件社会的转变》,将印刷媒介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提出“电视人”的概念。它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中野:《现代人的信息行为》,用“容器人”描述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电视为主的媒体环境中长大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孤立、封闭,“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希望与他人接触,但不能输入对方的内部。

“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 媒介依存症的特点:a.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b.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c.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d.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5.电子乌托邦

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评价:“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高)。 6.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卢因提出,怀特将其引进新闻研究领域

卢因“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怀特把关”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把关”过程实质:

①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立场、方 针和价值标准进行取舍

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收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制约

③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7.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a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b.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c.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上述三个层面气体现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液体现在中国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一包看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a.环境认知效果 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己任,但他们并不是有闻必录。传媒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印象和理解。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为“视野制约效果”,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b.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大众传媒在报道新闻和传达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c.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他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和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 8.麦克卢汉 ①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和其他社会变革。 ②媒介:人的延伸

任何一种媒介都是人体某一个部位的延伸和某一种感知的扩展。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一切都是人的肢体向公共领域的延伸,可以帮助人增加自己的力量。

书写媒介和印刷媒介是人眼睛的延伸和视觉功能的扩展,广播是人的耳朵和听觉功能的扩展,电视是人眼睛和耳朵的延伸,是人视觉功能和听觉功能的综合扩展。“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觉器官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动,产生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 ③“热媒介”与“冷媒介”

传播信息明确度高、受众接受信息费力度低的媒介为热媒介;反之,传播信息明确度低,受众接受信息的费力度高的媒介为冷媒介。 ④地球村

“地球村”既是麦克卢汉对人类未来乌托邦式的美好构想,也隐含着他对物质技术极度发达的人类社会深刻的焦虑。

该词包含了两层寓意。一方面,它表现出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传播速度的提高使地球空间在实质上变小,“我们生活的地球村里,事情在同步发生。”另一方面,从更广阔更理想的角度来说,“村落”还意味着共同的社区和我们可以共同塑造的全球社会。 9.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成为“意见领袖”。 10.传播流

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1.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的《传播学刊》的一篇论文,1980年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研究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机制,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对人们的表达有重要影响,因此,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A社会群体 B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对于人们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a.共鸣效应:多数传媒报道内容类似 b.累积效应: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 c.遍在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①舆论观

因此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心理控制功能。诺依曼将其形容为皮肤,舆论既是个人防止孤立的皮肤,又是社会整合,防止社会意见过度分裂而产生社会解体的皮肤。 ②效果观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它可以影响到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优点:

①对舆论的形成过程从现象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形成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作用,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效果具有启迪意义。 缺点:

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问题的类型和性质的不同应有程度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沉默的螺旋忽略了舆论变化过程中少数派的作用。 12.议程设置

M.E.麦库姆斯&D.L.肖于1972年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它指的是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 研究的两个步骤:

①对选民的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前美国社会主要议题及其重要性程度的认识与判断。 ②对9家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和电视网)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研究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报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应关系

“议程设置功能”功能的特点:

①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