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下载本文

1.如何由自给自足—人口均匀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

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所有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情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④所有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四个假设简单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

(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绝对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无论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第二,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采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专门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毛料生产具有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原因在于:如果实行劳动分工,每人只从事毛料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劳动的专业化将会提高毛料产量。实际经济中,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劳动分工的实行、机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大批量采购原材料等,都能够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人口围绕工厂集聚,工厂的选址点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城市。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新中国成立—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平稳发展,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平稳发展,归因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了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及通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改变工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状况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城市数量和布局上的变化,一方面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变化过程,三次上升分别是1958年-1960、1963-1964以及1972-1978,两次回落分别是1960-1963和1964-1972。在1958-1960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6.2%上升到19.7%,当年提出的口号“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1960-1963年期间,城市化率连续下降,由于大跃进错误的路线和经济困难带来的

影响。1963-1964,城市化率短暂回升,且幅度较大,由于中央决定基本结束精简城镇职工的工作。1964-1972年,我国城市化率稳步小幅下降。1972-1978年,依旧处于基本停滞状态。③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城市化率呈不断上升的单一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重大的调整,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原因主要有,来自工业化的力量、来自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力量、来自投资的力量、政策因素。

4.规模经济:是指产品产量增加快于投入增加,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形成原因主要来自技术方面。

5.机会成本:如果利用一定的资源去做A事,就不可能利用相同资源来做B事情,而做B事情是有收益的,这个收益就是做A事情的机会成本。

6.绝对优势(成本)与比较优势(成本)学说:如果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就对优势,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绝对优势,通过专门生产那些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 7.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①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的肥沃程度,农业生产中土地越肥沃,相同投入获得的产量就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土地越肥沃,农作物总收益与非土地成本的差额就越大,地租也就越高。在完全市场的均衡状态下,由于相互竞争,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利润为零,剩余成为地租,土地肥力越高,剩余越大,地租也就越高。②土地位置,是指土地的地理位置,也称可达性。一般情况下,市场、火车站、高速路入口都可作为参照点来表明土地的位置是否优越,土地越靠近这些地点,投入品和产成品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这样的土地就越具有吸引力,从而地租就越高。 8.什么是城市蔓延?城市蔓延有哪些原因和后果?

城市蔓延是二战后西方城市普遍出现的一种土地扩张现象,被描述为一种 计划的、分散的、低密度的、依赖交通的、公共设施服务效率低下的盲目扩张。

①原因,从经济角度讲,当城市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后,会增加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包括对土地的需求。因此收入越高,土地消费量越大,随着土地消费的不断增加,城市土地必然要向外扩张。从技术角度讲,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先进通信手段的问世,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成本和货物的运输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面的必要,使得厂商和居民可以远离城市中心而郊区化,从而推动了城市蔓延。从文化角度讲,不同文化的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居民,对移民和住房空间的偏好不同会导致城市人口变化和土地扩张速度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城市蔓延。从政策角度讲,如果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势必刺激住房消费,从而增加土地消费,加速城市蔓延。从地理角度讲,城市蔓延毕竟是一种土地扩张,地理上的可行性决定了土地扩张的方向、范围等因素。

②后果:首先,城市蔓延如果爱去对城市边缘地带非连续的开发方式,不断跳跃式向四周蔓延,必然会对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和绿地产生影响,有可能造成侵蚀农田和湿地、损失土地资源的不利后果,并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其次,城市蔓延过程中,对新土地利用采取单一用途、空间相互隔离的方式,因此,新形成的各功能区在距离上相去甚远,必须借助机动车才能实现各功能区之间的通行,引发了交通出行、空气质量、公众健康等问题。再次,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城市蔓延缺乏整体规划,相互间缺乏协调,导致城市向各方向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尽相同,最终呈现出松散不紧凑的无序状态。最后,城市蔓延导致中高收入阶层居住在近郊和远郊区,与低收入阶层空间上隔离,加剧了城中心的贫困和衰败。 9.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具有如下特点:数量众多,规模很小,无进入或退出行业的障碍,拥有完全信息,产品同质。厂商出售产品的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状态下,厂商经济利润为零。 10.要素替代

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有较大上升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以其他要素来代替这一要素。 11.土地供给与需求曲线

家庭是土地要素的供给者,厂商是土地要素的需求者。 12.怎样用消费者选择理论解释家庭住房的选择过程?

假设家庭在住房与其他商品之间进行选择,用x来表示住房商品,Y表示其他商品,家庭收入用i表示,收入为一直量且固定不变,距城中心10公里处的房租每平方米r元,单位通勤成本为每人每公里t元。由家庭住房价格曲线可知,距离城中心越近,单位面积房租越高;距离城中心越远,房租越低。B点是一条新预算线与一条新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相对于A点来说,B点意味着家庭承担的房租更高、居住面积更小,但离城中心更近,同时其他商品的消费增加。 13.家庭的区位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

第一,不同区位上的房租或住房价格。住房价格曲线描述了不同区位上单位面积房租的变化,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充分表明,越靠近城中心,单位面积住房价格越高。

第二家,庭通勤情况。通勤成本高的家庭与通勤成本低的家庭相比,越靠近城中心,在同一区位上可以承受的单位面积房租就越高。

第三,家庭收入状况,不同国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居住区位选择模式,居住区位模式与家庭的收入状况密切相关。

第四,家庭的偏好。家庭对住房的偏好主要是指家庭在住房面积大小、户型设计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第五,住房所在区位的公共服务。

第六,住房所在区位的环境质量。这里主要指空气污染状况。

第七,家庭预期收入。家庭会对上述因素在未来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或预测。 14.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预算约束线是指当家庭收入和产品价格既定时,家庭用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不同产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15.边际替代率

通常用MRSxy表示。当家庭增加X的消费,减少Y的消费,且效用保持不变时,说明X可以替代Y。

16.消费均衡的变动

当家庭收入及两种产品价格既定时,家庭面临一条预算线和多条无差异曲线 17.城市劳动供给曲线

反映的是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城市劳动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曲线向右上侧倾斜。原因在于:随着城市工资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增强,假定城市原有居民劳动供给保持不变,较高的工资水平将吸引其他城市的人移民到该城市,导致该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土地、住房价格提高,导致生活成本提高,城市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才能给予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