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 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 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 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67页
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 1、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3、 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 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2、 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3、 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将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4、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 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P81
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个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社会化: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说,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语言。声音语言、书写语言。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姿态的传播功能: 1、 强调语言 2、 补充语言 3、 代替语言 4、 控制语言 5、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会招致误解和被社会孤立。自我表达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尺度。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的范畴。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 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 (二)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一)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二)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
(三)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 (二) 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一)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
(二)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
(三)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 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
(一)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
(二)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的本质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成为群体的组织性。
群体可分为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是“局部社会”。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可以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群体对个人的重要的意义: 1、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群体的能力大于参与群体的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群体也能够使成员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个人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是个人参加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 2、 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加入群体获得关于外界变化的信息以减少因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恐惧和忧虑,协作,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和危机。提供安全的行为方式范例,按照群体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动,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和陷于社会孤立的有效方法。 3、 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促进自己的力线共和目标的实现。群体是表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场所。 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分工。群体同时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群体生存的基础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1、关于群体目标和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成员间的个人能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群体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方面来理解。信息流量达,互动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意基础好。流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都拥有传播机会。双向性则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归属意识更稳固,凝聚力更强。 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群体意识的核心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功能: 1、 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 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 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 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群体规范还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凯利和沃卡尔特的实验。以中学生的课外团体“童子军”为对象。
群体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的忠诚度就会越高,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宣传就越表现出较强的抵制态度。 群体对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效果的影响表现在: 1、 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2、 在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行为,出现逆反效果。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的实验。判断线段是否相等。 原因:
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2、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中间人物的意志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利的影响。
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我们把集合行为看作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看作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1、 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2、 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3、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中特殊的传播机制。非理性特点。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集合中的传播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这种集合行为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