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 下载本文

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分工协作,不断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通过持续努力,到2020 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科学发展之区。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中福建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其中福建省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融合不断加强,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之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文明祥和之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结构更加合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人民安居乐业。

——生态优美之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节能减排得到落实,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按照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功能区定位,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功能区划分

充分发挥发展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条件,进一步细化功能分区,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发展,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

一、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壮大化工、装备制造、能源和港口物流业,建设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形成沿海产业密集带。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引导发展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生态养殖等产业,加强对重要江河的入海口、海湾、岛屿及其周边区域的保护。

二、中部、西部集中发展区。中部以丽水-南平-三明-龙岩-梅州、西部以衢州-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中心城市为支撑点,形成以点状分布的增长极。依托生态、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果林竹、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集约型的绿色有机农业,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以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韩江)、瓯江等为主要水生生态廊道,以武夷山脉和洞宫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脉为核心的生态功能保护带,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保护,实施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发展休闲旅游业、林竹业和绿色有机农业等生态产业。 第二节 总体布局

按照功能区定位,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一带、五轴、九区”网状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加快建设沿海发展带。利用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积极推动海峡西岸沿海一线率先发展,形成南北两翼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桥头堡;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

划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建成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城市群。 二、纵深推进五个发展轴。以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为龙头,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带动沿线地区发展,形成以点带面、联动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建设福州-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发展轴、厦门-漳州-龙岩-赣州发展轴、泉州-莆田-三明-抚州发展轴、温州-丽水-衢州-上饶发展轴和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 三、培育壮大九个集中发展区。充分考虑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重点发展九个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带。

——厦门湾发展区。以厦门为龙头,以漳州为纵深,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港湾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形成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和现代物流中心。厦门市要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和创新产业的集聚区和示范区。漳州市要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与厦门形成产业互补格局。

——闽江口发展区。以福州为核心,以罗源湾、江阴为两翼,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推动福州港成为综合性港口。以平潭开发开放为突破口,着力先行先试,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积极发展高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对台产业合作基地,推动形成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带。

——湄洲湾发展区。依托沿海港口,加强南北岸合理布局和协调开发,重点发展大宗散货运输,成为服务临港产业发展的区域重要港口。推动石化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临港重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开发建设莆田湄洲湾石门澳,推进港城共同发展,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 ——泉州湾发展区。以泉州为核心,统筹环泉州湾产业、港口、城市发展,拓展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岸产业对接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环三都澳发展区。统筹环三都澳发展布局,合理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强与浙西南、赣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积极加强与闽江口、温州等地对接,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东北翼新的增长极。

——温州沿海发展区。以温州为依托,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加快建设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构筑海峡西岸东北翼的增长极,带动丽水、衢州、宁德等地发展,建设成为连接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区域和出海口、两岸产业对接基地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粤东沿海发展区。以汕头为龙头,以潮州、揭阳为两翼,推进汕头、潮州、揭阳同城化发展。进一步发挥汕头经济特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以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

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基地。依托沿海港口,加快建设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基地,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南翼的增长极。

——闽粤赣互动发展区。以龙岩、三明、赣州、梅州等城市为中心,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等产业,建设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基地,闽粤赣边连接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全国重要的客家文化中心和红色旅游基地。

——闽浙赣互动发展区。以南平、鹰潭、抚州、上饶、衢州、丽水等城市为中心,充分利用生态和能源资源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能源供给基地和铜产业基地。依托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四章 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对台的独特优势,先行先试,努力构建一个吸引力更强、功能更完备的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第一节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

推动建立更加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

一、加强产业深度对接。推进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加强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沿海一线的产业对接集中区。温州、汕头等其他地区要发挥各自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与台湾产业对接。

提升台商投资区载体作用。适时推进厦门、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加强台商投资区、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推动台商投资集聚发展,提高产业承载力。

拓宽两岸产业对接领域。推进光电、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产业的对接,大力吸引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投资。推动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科技园区、企业等建立更紧密合作机制,共同建设两岸产业对接专业园区。

提升产业合作关联度。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配套建设,依托福州、厦门台商投资区及其他台商投资集中地区,建立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鼓励本地企业投资台资企业配套行业。支持大陆台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

二、深化农业合作。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支持建设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建设对台良种引进繁育中心和示范推广基地。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增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快建设对台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打造两岸农产品集散中心。 三、提升服务业合作水平。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两岸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双向互设、相互参股,同等条件下,优先批准台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设立机构或参股区域内金融企业。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发展,促进两岸银行卡通用和结算。 建立两岸物流业合作基地。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强两岸物流企业、项目对接,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加快海峡西岸国际采购和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推动两岸物流产业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

加强旅游合作。建立两岸旅游互动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旅游景区和线路对接,做大做强“海峡旅游”品牌。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逐步增加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旅游。全力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使之成为大陆对台旅游先行先试示范区和两岸旅游合作重要基地。

四、扩大对台直接贸易。在两岸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机制过程中,允许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先行试验。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进口,积极推动优势产品对台出口。

第二节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与台湾各界的往来,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活力。

一、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对妈祖信俗、南音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保护,进一步提升闽台缘博物馆功能。支持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试验区,加快海峡客家论坛中心和客家始祖文化园建设。加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提升各类涉台展会层次,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重大经贸文化活动中心。深入开展两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交流互动。推动宗亲文化、宗教、民间信仰的交流,推进闽台族谱对接,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

二、推进科技交流合作。以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粤台经济技术交流会为平台,加强与台湾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厦门、泉州、汕头等两岸科技交流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