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先拿一个立体图形(例如,长方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是什么图形。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立体图形学具,照教科书上的样子沿着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每组抽一名学生把本组中画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不同,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方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而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全体同学完成以后,再把所有组画出的长方形放在一起,所有正方形放在一起??然后,仿照立体图形的教学,对四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做“做一做”第1题时,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例如,有的学生经常会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而不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形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
做“做一做”第2题时,要让学生自由想像,利用学具,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教师无需过多干预,并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3题以涂一涂、数一数等不同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辨认进行巩固。第1题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第2、3题时,可以直接数出图中的不同图形分别有多少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数一数。
第4题让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直观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如果直接自由拼摆有困难,可以先照着书上的示图摆一摆,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想像,自由地摆出自己喜欢的图。
第5题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做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不凭借实物,借助表象进行推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以拿实物来画一画。
课题:认识物体和图形(立体图形)
教案设计:李金英 鞠凤霞 陈长胜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内容,练习五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分成以下几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隐固。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的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完成。
五、全课小结(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一)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
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如给儿童若干物品,儿童能够根据形状、颜色和其他特征(功用、概念等)将物品分成若干组并说出分类理由。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如果教师提示儿童“把红颜色的放在一堆,蓝颜色的放在另一堆”,所观察的并非是幼儿的分类水平。 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
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等等。
实际上,在本册教材前面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例如,在教学认数时,我们说“有5个学生”时,已经运用了分类的方法,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能说成“5个”,是因为他们是同一类的,其标准就是他们都是学生,“学生”是他们的共同属性。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
在这里,把分类单列一单元进行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教材说明
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由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编排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有以下特点: 1.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注重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3.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灵活性,活动与习题的设计体现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教学建议
1.本单元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更好地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