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罗健玮 黄泓轲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09期

摘 要:高职学生在交往中常常会出现心理障碍,以学生小刘的案例为主线,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辅导员在进行沟通过程中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9-0147-02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成长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个人需要、交往动机等差异会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形成人际交往障碍。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往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今后就业的发展。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在期望别人了解、认同、关心和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强烈渴望了解社会和他人。由于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在交往中常常会出现想交往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交往的矛盾,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辅导员承担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树立角色意识,克服心理偏见,改进同学生交往的方法,进行有效沟通,增进同学生的交往,与学生相互吸引,帮助学生走出交际障碍泥潭。 一、案例展示

学生小刘(化名),平时性格内向,和同学缺乏交流,总是独来独往。同学们都无法了解其去向,常常出现迟到、旷课等违纪现象,在寝室也不太注重个人卫生,成绩常不及格。小刘平时在校园里遇见熟人就躲,甚至用物品遮住视线,连进餐时也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小刘从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班集体活动时也是一个人玩手机,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小刘在平时同老师交流过程中,眼神始终处于逃避状态,害怕同别人目光交流,老师和同学也不易了解其心理状况。鉴于小刘与人缺少沟通,在人多的情况下表现更不自如,辅导员常常抓住人少的时候同小刘进行交谈,并将小刘的情况向学管办反映,学管办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老师对小刘情况记录在案,并进行紧密跟进。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小刘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不是突然的,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仔细分析小刘的日常生活,我们会发现小刘的交往障碍在其日常生活中是能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是小刘在平时生活中表现出性格内向的特点,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容易产生孤僻心理。小刘平时在交流过程中不愿同别人发生眼神接触,结合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的推断,小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往障碍。

二是小刘缺乏与人沟通,独来独往,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不同老师和同学交流,这些情况更进一步加重其孤僻心理,使其封闭在一个人的空间里,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不良行为得不到改善,从而出现迟到、挂科、不注重个人卫生等不良情况。

三是小刘见到家长后情绪激动,也不愿意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说明在小刘的成长过程中和家长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常常表现为认知障碍、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异性交往困惑等,小刘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就是由于孤独心理所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造成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家庭背景。家庭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子女缺乏关心和教育方式不当,加上自身素质水平所限,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子女形成自私、不合群等不良性格。子女进入大学后常常表现出自理能力差、为人处事能力弱的特点,加之不善于自我疏导,长此以往就发展为孤僻心理。部分学生在早年生活中,由于父母离异或者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缺少家庭关爱,导致自我封闭。

2.环境变化影响。宽松开放的大学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个人兴趣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但是由于他们交往方法不当或者能力有限,常常导致人际交往失败,甚至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变得封闭自己,忽视了与同学、朋友、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

通过同小刘家长交流,我们了解到小刘来自农村,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从初中开始小刘成为留守人员,独立生活,在形成较强的自理能力同时也造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三观”形成是具有负面影响的;由于小刘家长都是农民,对心理教育缺乏重视,对小刘的关心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在日常沟通中也缺乏沟通技巧,常以训斥的方式教育小刘,这使小刘对家庭教育产生厌烦心理;由于小刘性格孤僻,同学有时会取笑她,这种不良行为更是加剧了小刘的交往障碍。 (二)主观原因

由于大学生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基本相近,相互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因而受客观原因影响相对较小,而受自身主观因素影响更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社会认知不合理。大学阶段是人生中心理变化较为强烈明显的时期,因而容易对自我评价不正确,认识片面。甚至部分学生以己之短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造成自卑心理。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对别人产生“信任危机”,表现为情绪化、主观性强和简单化等特点,进一步影响正常人际交往。

2.遭受挫折,错误归因。任何事情失败的发生都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果不能正确归因,挫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就会严重阻碍人际交往。有的学生将交往失败仅仅归于一种原因,以后遇到类似场合,就会逃避,远离群体,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3.过分自尊或嫉妒。大学生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当被发现弱点或遭遇挫折失败后,他们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尊变得敏感而多疑,不愿意参加竞争性活动。当确定别人比自己能力强时,就会认为别人对自己产生威胁,并把这种不平衡的心理恶化为怨恨,希望寻找对方的缺点来诋毁对方,取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通过和小刘的交谈,我们发现小刘由于屡次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失败或者遭受冷漠,从而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不善交往,招人嫌,因而出现自卑心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刘因为归因不当,因而造成其人际交往障碍。 三、对策分析

辅导员作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在同学生进行交流时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对学生的心理偏见,提高自身修养和工作艺术水平。

第一,不可先入为主,克服“首因效应”。辅导员对学生的初步印象一般是通过学生档案、入学接触等途径来获得的,这一印象将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并制约着辅导员对学生了解的深入。

第二,不要以点概面,克服“晕轮效应”。人们往往会将一个人的突出特征泛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对一个人的整体评价。如果不认同学生的某一个行为,就会觉得他处处都是缺点;如果学生在某方面上得到辅导员的赞赏,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不错。因此,辅导员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意见,防备晕轮效应的负作用。

第三,善始善终,克服“近因效应”。随着同学生的交往逐渐深入,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印象都在不断改变,对于已经熟悉的学生,一些新的信息又会对其印象起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对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不能被当前的现象所迷惑。

在小刘案例中,辅导员注意沟通技巧,通过多种方式释放小刘的内心世界,积极引导其打开心扉,面对阳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