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导学活动单(教师版) 下载本文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

《秦晋崤之战》导学活动单(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课前预习】

一、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左”指谁?左丘明。 《春秋》为“六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 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二、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1.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2.全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3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蹇叔劝告,出师伐郑。 第二部分 (第4-5自然段):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皇武子辞客。

第三部分 (第6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

第四部分 (第7-9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活动方案】

活动一:疏通第一部分文句,深入研讨

重点字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突出了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那么他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蹇叔劝谏穆公。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b:“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c:“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蹇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蹇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3.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活动二:疏通第二部分文句,深入研讨

重点字词:左右、免骨、乘、脱、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寡君、敝邑、敢,不腆、视、则、淹、唯是、若何。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3.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

作用:(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1)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4.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1)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5.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活动三:疏通第三部分文句,深入研讨

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活动四:疏通第四部分文句,深入研讨

重点词: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替、眚、次。

1.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 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1.第9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第9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评价反馈】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