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新五官争功》公开课教案设计 下载本文

《新五官争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将小古文读通顺,读得有韵味。

2、 大致理解古文的意思。古文中常用字的意思:尔(你)何(什么)谓(对)曰(说)。 3、 试着写一、二句小古文。 教学过程: 一、 相声导入:

1、今天我们班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班的乐天派周昊同学准备了一段相声《新五官争功》,想给大家表演一下,掌声有请。

2、表演相声:

周昊: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我和我的五官给您 齐:拜年啦!

眼睛:我是周昊的眼睛我祝大家眉开眼笑! 周昊:嘿,我这眼睛多喜庆!

耳朵:我是周昊的耳朵我祝您耳听八方! 周昊:大耳朵有福!

嘴巴:我是周昊的嘴我祝大家笑口常开! 周昊:我的嘴会说话。

鼻子:我是周昊的鼻子我祝大家#@&……@#@!)(英语:春节快乐!) 周昊:嘿,为什么到我这辈改外国鼻子了? 鼻子:洋鼻子大呀,您喘气儿痛快! 眼睛、耳朵、嘴:(笑)对,您喘气儿痛快! 周昊:我痛快什么呀,麻烦了! 眼、鼻、嘴、耳:怎么了? 周昊:看,他们吵起来呢?

眼、鼻、嘴、耳:吵什么呢?一起看看去。

3、师:你们觉得他们的相声说得如何?谁能具体的夸夸他们,你最欣赏他们的是?(语气、语调、轻重、表情、动作)。板书:语气、语调、表情、动作。

是呀。无论是说相声,还是讲故事,还是读文章,要想吸引人,这些都很重要。 4、咱们现在就一起去看看古文中的五官是怎么争功的呢? 二、读熟读懂练仿写 1、出示: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

(1)师:这是一句古文。我们说“嘴巴”,古文称“口”,“鼻子”称“鼻”。说明古文往往是单字的。

2、那口和鼻是怎么争的呢》谁来读读这二句: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师:老师给大家提个醒,古文往往是单字的,所以要非开读。指明读。

谁来猜猜这两句古文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哪个字的意思是你?(板书:尔你)是呀:你凭什么在我的上面?

出示:尔何能居我上?有什么区别?一个小小的我把口的高调、狂妄活灵活现表现了出来。 上:shang 四声,下降;我:wo 三声,上扬,显示出口的骄傲。 (5)指导朗读,加上动作,表情 2、口这么骄傲,鼻也不甘示弱。出示: (1)生加动作读。

(2)师范读:饮 食 非我不能辨。 为什么这样分开念? (3)理解意思再读。

口与鼻想一争高下,在极力争辩,同桌连读,注意神态、动作。 3、这时候,眼睛往下一看,不乐意了——

出示: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古文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色是四个字成句。近鉴豪端,远观天际。

这是一个骈句:你知道什么叫骈句吗,咱们来看这个骈字,两匹马并驾齐驱,就是像这样的结构相似、内容相关、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的读法是

近鉴豪端-------远观--------天际。 范读---指明读。

师:是呀,这眼睛真了不起,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近的什么也看不到?(学生有意见)什么事豪端呢? (1)毫是什么意思?

(2)“明察秋毫”里的“毫”是指秋天里最早长出来的最细小的绒毛,就是“毫毛”。 (3)理解“毫端”:毫毛的顶端。 怪不得眼对鼻子说,读--------

(4)这里没有用“居上”,而用了一个“先”,为什么?(先表示第一,更加傲慢。) 眼睛还不解气,发现还有东西在他的上面,是谁呢—— 4、出示: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1)眉毛是不是没有用?它有什么用处?(无眉大侠不好看、挡汗)

(2)积累含“眉”的词语:眉飞色舞、眉清目秀、贼眉鼠眼、挤眉弄眼、慈眉善目、横眉竖眼 (3)小结:看来,眉和目是不能分开的,只有眉来才能眼去,眉开才能眼笑,贼眉才能鼠眼,挤眉就要弄眼,浓眉才能大眼,横眉才能竖眼,眉来才能眼去,这样,眉目才能传情。

看,眉毛讲话文绉绉的,他回答说——

5、出示: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理解大意,再读。

6、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 7、指名分角色演练对话 (1)注意语调、动作。 (2)指名两组读

(3)全班起立读,最好能背诵下来。

8、循序仿写

(1)师:大家闹闹哄哄地吵着,你发现了,谁没来?(耳) (2)“耳”在一旁,会说什么呢?

(3)出示范例:耳曰:“我功劳巨大,尔等有何功居我中?若无我,嘴不知如何作答?眼不知如何看?鼻不知闻如何?眉不知画如何?我应居于中。”——五年级

(5)五官争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你作为五官的主人,该给它们说说团结协作的道理。 (6)学生练写,讨论交流

生:主人曰:“尔等休吵!若无口谁为我谈,若无鼻谁谓我辨,若无眼谁谓我看,若无耳谁谓我听?若无尔等,我岂不成废人一个?”

四、总结学法自学

1、师:学习小古文很简单,先彻底地读一读,读懂了,再尝试写一写。 2、推荐:《小古文一百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