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20分)
1. 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
0.1mm)的总称。
2. 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
物。
3. 细菌是一类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以二分裂为主和水生性强的原核微生物。
4.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深层,一个或几个同种的微生物细胞局限在一处大量繁殖,
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替丁形态特征的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5. 伴孢晶体;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细胞内形成一粒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
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6.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在体内形成的一种折光性强、具抗逆性的休眠体。 7. 质粒
8.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9. 基内菌丝(营养菌丝):长在培养基内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10. 气生菌丝:由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11.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等多种细
胞器的生物。
12. 酵母菌:凡是单细胞世代时间较长,通常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的低等真菌,统称酵
母菌。或酵母菌不是分类名称,而是一类非丝状的微生物,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真菌。 13.
14. 假酵母:
15. 酵母菌的生活史:酵母菌上一代生物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
全过程。
16. 芽殖: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在相互分离并独立
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17.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专性活细
胞内寄生,只能依靠寄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完成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完成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8. 病毒粒子
19. 病毒的复制循环:从病毒吸附于寄主细胞开始到病毒子代从受染细胞释放出来为止的病
毒复制的全过程成为病毒的复制周期,或称病毒的感染循环。 20. 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的病毒。
21. 烈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22. 一步生长曲线:从表面上定量描述毒性噬菌体复制和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 23. 碳源:凡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架(或碳元素)来源的营养物 24. 氮源: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
25.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26. 营养类型:营养类型是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碳源的不同,
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27. 生长因子:是微生物本身不能自行合成,但对生命活动又不可缺少的、微量的特殊有机
营养物。
28. 营养: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
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29. 被动扩散:营养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不一样,利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从高浓度向
低浓度进行的扩散。 30. 主动运输: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消耗能量,将营养物质逆浓度差运送至细胞内的过程。 31.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32.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而促进
目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33. 鉴别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后,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
.
.
差别,因而有助于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
34.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成为纯
培养。
35. 生长曲线:将少量纯种细菌接种到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
时取样测定细胞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
36. 连续培养定义:是在微生物的培养期间,通过不断补充营养物质,以相同速率移出培养
物,使微生物以相同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维持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37. 防腐:能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但不杀死微生物群体的一种措施。
38. 灭菌:采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料及设备中所有微生物永远丧失生长繁殖能力的
措施称为灭菌。
39. 消毒:能够杀死、消除或降低材料或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不致引起疾病的方法称
为消毒。
40. 巴氏灭菌法: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门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
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法。
41. 间歇灭菌法:间歇灭菌法的方法是将待灭菌的培养基放在80~100℃下蒸煮 15~60min,
然后放至室温或37℃下保温过夜。如此连续重复三次。 42. 真菌
43. 温和噬菌体
二、判断题(共20分,每小题1 分)
1.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 2. 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均是多细胞的微生物。╳
3. 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
体,称为伴孢晶体。(╳)
4. 菌落都是由单个细菌形成的细菌集团。╳
5. 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
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这就是菌落。(√ ) 6. 放线菌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7. 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空间无限扩展,形
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叫基内菌丝。(╳) 8. 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营养基质内分化出颜
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即是气生菌丝。( ╳、)
9.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没有叶
绿体的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 )
10. 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细菌。( ╳、 )
11. 酵母菌的生活史是指上一代生物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过
程。(√)
12. 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 ∨ 、 )
13. 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是未知的,需用长度已知的镜台测微尺校正。∨、
14. 芽殖是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在相互分离并
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15.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真细胞生物”。 (×) 16. 病毒粒子:是指在形态学上成熟的病毒个体,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的
.
.
传播形式。
17. 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的病毒。( ∨ ) 18. 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
19. 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
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
20. 定量描述温和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叫一步生长曲线。( )
21. 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
物。(∨ 、 )
22. 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 )
23. 氮素营养物质不仅用来合成细胞中的蛋白质,还可以为部分微生物提供能源。∨ 24. 光能自养菌和化能自养菌都利用二氧化碳作碳源合成细胞有机物。∨、 25.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无机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
26. 营养类型是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
生物类型。(∨)
27. 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氨态N作N源(╳) 28. 所有的微生物都能以葡萄糖作碳源(╳)
29. 营养是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
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 )
30. 鉴别性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
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 )
31. 实验室做固体培养基时,常加2%的琼脂作凝固剂,做半固体培养基时,琼脂加入量通常是
0.5%。∨、
32. 生长曲线是指定量描述固体培养基中微生物个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 ) 33. 采用强烈的物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称为消毒。(╳)
34. 消毒是指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
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防腐)
35. 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
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称为消毒。(╳)
36. 灭菌是指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
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防腐)
37.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门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
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法。( ∨)
38. 间歇灭菌法的方法是将待灭菌的培养基放在80~100℃下蒸煮 15~60min,然后放至室温
或37℃下保温过夜。如此连续重复三次。(∨)
39. 灭菌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物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
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消毒 )
.
.
40. 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仅用于发酵厂的培养基灭菌。培养基一般加热至135~140 ℃下维
持5~15s重复三次。( ╳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微生物包括原核类的( )、( )、( )、( )、( )、
( );真核类的( )、( )、( );非细胞类的( )、( )。
(五点任选三点)。 细菌、 放线菌、 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病毒、亚病毒。
2. 微生物由于其体形都及其微小,因而导致了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五个重要共性,分别
是①( );②( );③( );④( );⑤( )。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3. 细菌的繁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 );二是( )。( )又分三种:①
( );②( );③( )。 裂殖、 芽殖、 裂殖、 二分裂、 三分裂、 复分裂。
4. 放线菌主要通过产生无性孢子和菌丝断裂来进行繁殖。放线菌产生的无性孢子有两种一种是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孢囊孢子。
4. 真菌是最重要的( )微生物。它的特点是:①无( ),不能进行
( );②一般具有发达的( );③细胞壁多数含( );④营养方式为( );⑤以产生大量( )和( )的方式进行繁殖;⑥( )较强。
真核、 叶绿素、 光合作用、 菌丝体、 几丁质、 异养吸收型、 无性孢子、 有性孢子、 陆生性。
5. 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 )、( )、( )、( )等,它们的
大小以( )为单位来表示。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粘细菌),μm
6.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根据其形态分别称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球菌、杆菌、螺旋菌。
7. 球菌按其分裂后的排列方式,可分为( )、( )、( )和( )、
( )、( )等。
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链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8. 苏云金杆菌产生的毒素是()。碱溶性毒性蛋白 9. 病毒的大小以()为单位量度。 Nm
10. 在细胞水平上,病毒的复制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 )、
( )、( )、( )。 吸附、侵入、脱壳、表达与复制、装配和释放
11. 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分别是:( )、( )、( )、( )、
.
.
( )、( )。
碳源, 氮源, 能源, 生长因子, 无机盐, 水
1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依据能源来划分,可分为()和();根据碳源划分为()和();
以电子供体划分为()和();根据碳源、能源及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可将绝大部分微生物分为()、()、()及();
光能营养型、化能营养型、自养型、异养型、无机营养型、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有机异养型。
1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可分为吞噬作用和渗透吸收,渗透吸收又可分为被动扩散、促
进扩散、主动扩散、基团转移4种方式。 14. 按培养基组成物质的化学成分区分()、()、() 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15. 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区分()、()、() 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16. 按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是否完全区分()、()、() 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补充培养基
17. 在选用和设计培养基时,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分别是①( );②( );
③( );④( )和4种方法,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
目的明确、 营养协调、 条件适宜、 经济节约; 生态模拟、 参阅文献、 精心设计、 试验比较。
18. 纯培养是微生物分离和利用的基础,可以通过( )、( )、( )或
( )等手段来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稀释平板法、划线法、单细胞分离法或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19. 根据细菌生长曲线的变化可将分批培养全过程分为4个阶段:( )、( )、
( )和( )。 延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20. 控制害菌的措施有( )和( )和两种。杀灭法主要是指( )
和( );抑制法主要是指( )和( )。 杀灭法、 抑制法。 灭菌、 消毒、 防腐、 化疗。
21. 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最适pH值为(),放线菌多以pH值()为宜;真菌一
般偏酸,最适pH值多为(). 6.6-7.5;中性至微碱性;5.0-6.0 22. 生态系统三要素:()、()和() 外源能、生物间的特殊关系和营养物质循环 22.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 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和磷等的循环。 23. 填表 杀菌方法 .
使用温度/℃ 作用时间 应用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