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下载本文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1、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国民收入的分配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 (1)内容 ①统一:相互促进

A、积累→扩大再生产→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B、消费是生产的目和动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并且会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

②对立:此消彼长

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积累的最低限就是消费的最高限,积累的最高限就是消费的最低限。 A、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

B、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少积累,高消费 (2)原则

①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基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②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A、积累基金→生产资料 B、消费基金→消费资料

③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A、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C、充分考虑到劳动者个人的利益 2、财政收支、政策和作用 (1)财政收支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实现了全部财政收入后再安排支出。因此。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②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2)财政政策

①含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②宏观财政政策通常被概括为三种类型:A、扩张型财政政策,简称“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的政策。B、紧缩型财政政策,简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C、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的财政政策。 ③财政政策在各国各时期是不一样的,随着历史阶段及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采取哪一种财政政策,应当根据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目的是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④近几年来,我国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贸出口不足;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企业改革要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再就业工作等,需要财政增加开支。因此,我国必须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情况,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如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调整税收政策(如开征利息税,减征农业税),直接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 (3)财政的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置,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比如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②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建设支出特别是基础投资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和结构优化

③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经济→科学→人才→教育: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④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财富的增加→支持经济建设;财富的分配→调节社会分配(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

⑤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4)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5)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影响→经济决定财政

②分配政策→财政影响经济:财政收入过多→影响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财政收入过少→降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三兼顾”: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税收的特征、性质和作用

(1)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性质:

税收的本质是分配关系,税收的性质是指税收的阶级属性,这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因生产关系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私有制条件下,税收是取之于民;在公有制条件下,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 (3)作用

①基本作用: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稳定可靠:法律保障;大部分不受企业经营好坏影响→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的保证,使国家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②调节作用: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鼓励:减免;限制:加增→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③监督作用: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A、宏观:了解和掌握经济的运行态势

B、微观:深入企业内部,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 4、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1)性质:在国务院领导下,指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2)地位:“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

在我国,从事金融活动的主要机构有两大类,即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者。 (3)职能

①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A、含义: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政策,是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B、目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经济增长。

C、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具体做法有: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降低法定准备率、降低贴现率,在市场上公开购进政府债券等。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增长过热,形成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的膨胀势头。具体做法有: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贴现串,在市场上公开抛售政府债券等。

D、一般说来,国家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综合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发行人民币的唯一金融机构,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发行人民币。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货币的投放和回笼。

知识链接: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市场上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时,引起纸币贬值,造成物价上张、经济混乱,这就是通货膨胀。因此,国家必须控制货币的发行量。

③经理国库(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缴纳和财政支出的及时拨付); ④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5、银行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现金出纳中心,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 (2)作用:

①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蓄水池”“聚宝盆” ②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总帐务”“晴雨表”“气象站”“寒暑表”

③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调节器”“推进器”

6、储蓄的作用(本质是一种投资行为) (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从货币和商品两个方面)

(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计划消费 (4)如何认识居民存款储蓄增长快

①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消费水平进入消费积累阶段,消费心理趋向成熟

②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投资意识薄弱,投资渠道狭窄;消费形式单一 7、市场交易原则

(1)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服务市场上一切交易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秩序。 (2)作用:①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②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 (3)内容

①自愿:基本原则:强买强卖;搭配销售;讨价还价

②平等:重要原则:顾客至上,文明经商,礼貌待客,屡问不烦,百挑不厌

③公平:灵魂和试金石: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短斤少两,坑蒙拐骗,黑市交易,低价高收,以次充好

④诚信:基本精神:搀杂使假,假冒伪劣,非法销售(这个原则被学者们奉为现代商场的最高指导原则,谓之“帝王规则”)

(4)意义: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8、消费观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水平、方式、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使生产过程真正完成;带动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生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