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
【篇一: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
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案例无论是成功的公司还是失败的企业,可以相信:成功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企业,其“秘诀”是共同的; 而失败的企业,尽管各有各的不幸,但有一点也是共同的,那就是内部控制失效。对任何企业来说,再完美的制 度,如果得不到严格执行,就是一种摆设。案例 案例背景 主要问题 ◆公司文化重视短期业绩; ◆公司管理层不重视或不推动 ◆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美国企业500强,2001年度排名第七位; 安然事件 ◆ 2001 年12月突然申请破产保护; ◆导致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倒闭; ◆首席执行官及首席财务官被联邦法院提起刑事诉讼。
内部控制制度; ◆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对管理 层采取不干预政策,缺乏对管理层 有效的监督; ◆管理者所受到的奖励直接与 公司的股价挂钩。
◆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名称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 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巨亏,于2004 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2003年净资产超过1 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 亿元人民币; ◆曾有国内同行论断“收购新加坡石油二成股权中航油剑指石油巨 头”、“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20.6%股权中航油曲线挑战三大石油 集团”。
◆对主要经销商的运营缺乏充 ◆199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曾一度是国内股市中少有的绩优股; 分的了解,对运营风险掌握不足; 长虹事件 ◆2004年12月28日,长虹发布了上市10 年以来的首次预亏公告; ◆亏损主要缘自对单一应收账款户(美国apex公司)的坏账准备; ◆从1998年到现在,apex 公司已经累积拖欠四川长虹4.67亿美元货款。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 应收账款回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管理者可能刻意隐瞒已发生 的损失。
◆管理层可能违规经营,涉嫌 ◆全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2003 年收入达60 亿元; ◆2004年6月15日,伊利股份三名独立董事要求聘请独立审计机构, 伊利事件 对公司资金流动和巨额国债投资进行特别审计; ◆2004 年8 月,临时股东大会罢免了一名独立董事职务; 利已被逮捕。
挪用公款操作管理层收购; ◆公司治理架构出现漏洞:公 司无视独立董事提出进行特别审计 的要求,并在缺乏充分证据下罢免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公 司资金的不法流动不能实施监控。
◆从2007年至2010年,一汽大众有170多辆非商品车信息未及时入账; ◆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静国松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涉案金 额数千万元人民币。
◆2010年,一汽大众销售有限公 司曾通过插件程序,阻断整车销售系 统和财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影响 了年底财务数据的准确性。2012?06 总第107期◆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集团公司控制不了下属的 “人”权; ◆风险管理制度抵抗不了风险。◆2004年12月,公司董事长郑俊怀等5名高管因涉嫌挪用公款谋取私 其中一名独立董事;一汽大众销售公 司事件
【篇二: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 伤筋动骨 ;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 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
(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 国企大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 大生命产业 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 并购-重组-上市-整合 ,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 (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