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范文 下载本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 主讲内容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三、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四、几点建议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1)

?2002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 (蓝皮本)

?2005年开始修改数学课程标准

?2007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7修改稿(已经有很好的修订过程的内容变化批注)

?2011年完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 ?2011年九月推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十月开始课程标准培训

?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黄皮本)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2) 1.进行广泛深入的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12个省,问卷3768份) 2. 组织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 (12次修改研讨会

3.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2006年6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征求意见。

2007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征求意见稿发放全国10个省教研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以及40名专家征求意见。

此外,还通过不同形式,向项武义教授、张奠宙教授,以及部分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征求意见。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

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正如“数与代数”一样,“图形与几何”代表了第一、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侧重点:在第一、二学段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等加以确认;第三学

段,则主要是从数学上细致刻画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也就是“几何”,过去提的“空间与图形”的名称没有体现这一点。至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仍然作为了核心词,并没有削弱。

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生活化:要求数学教学从生活中、从学生已有的现实背景出发,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等数学实例,挖掘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情境化: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也就是说,学习中的建构过程总是与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及环境关联在一起的,即知识与学习总是具有情境性的。注重情境化设计,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就成为数学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知识系统性: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谨性、系统性。数学化也可以说成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生活化、情境化的最终目的是超出生活(生活数学)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书本数学)。

对“数学问题情境”的认识(数学课堂)

?一位德国学者曾举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受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问题好比盐,情境犹如美味可口的汤。因此,我认为:可将”数学问题情境“理解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境,它是数学学习、数学思维和数学活动产生的具体条件。

三、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1、体例与结构的修订 ?2、基本理念的修订 ?3、课程设计思路的修订 ?4、课程目标的修订 ?5、课程内容的修订 ?6、实施建议的修订 1、体例与结构的修订(1) ?1.重新撰写“前言”部分

“前言”明确了阐述了数学的价值,数学教育的意义,数学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完整性,《标准》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三个学段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3.将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将《标准》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即术语解释)”和内容标准中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1和附录2。对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标准》正

文的篇幅。

1、体例与结构的修订(2) 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体例与结构的修订(3)

?课程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