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 下载本文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

第一课 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第二课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第三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征。

2.能够从西方古典文化对后世欧洲文化的影响和与东方文化的差异中,说明它的巨大成就和特点。 3.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5.根据图文资料,概括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6.通过图文资料,描述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地位,深刻体会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

7.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左图为欧洲希腊古典建筑之杰作──雅典卫城,中央最高处建有帕特农神庙,供奉雅典娜女神,四周环绕着大理石筑成的柱廊。虽经长年风雨侵蚀和污染损害,城址依然保存至今。

右上为阿拉伯寓言故事中《卡里拉和迪姆那》的一幅插图;右下为欧洲中世纪人们参加宗教仪式图,表现出教堂内举行弥撒的情景:信徒们虔诚地跪在地上,正在聆听教士布道,期待获得来世的永生。

博大精深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文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金桥。本单元将带领我们学习和体验上述历史与文化,感受多样的世界文明,感受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课 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课程标准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1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要求

1.能够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

2.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3.通过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在结构、风格和特点上的比较,体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初步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

结构分析

本课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衰,展示出古典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基本面貌、特征和贡献。同时,强调了古典文明对欧洲历史和文化的奠基作用。课文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思考欧洲古典文明的巨大意义和价值,以及与大河流域文明的差异。此外,本课特别注意运用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探究精神与分析能力。

本课的三个主题按照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古典文化的顺序编排。

“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自然地引入到城邦时代。课本以生动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做了重点介绍。内容主要涉及它们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其中,对雅典民主制的描写尤为详尽。

“从共和国到大帝国”──以古罗马王政时代的历史为起点,共和国的历史着重讲述古罗马的民族特性,即尚武精神,以及古罗马人的扩张和版图的范围;帝国的历史则着重强调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原因以及帝国发展的基本脉络。

“西方文化之根”──以多幅图片从不同领域展示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贡献。在这里,图片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生动感。为使学生弄清文化现象的发展和沿革,课本精选了两组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相对照的图片,要求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加深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评价建议

由于本课的知识点和容量较大,要求学生能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同一地区不同文明或东西方文明的横向对比中,理解掌握本课内容,避免死记硬背。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把能否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从资料中提取信息,以及能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交流等作为评价标准。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2课时。

2

[新课导入] 建议一:图片导入

教师可边讲述古希腊神话中米诺斯王和迷宫的传说、故事,边解说图3-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建议二:复习导入

可先复习提问上一单元的内容,“大河流域文明在地理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四大文明中心均发源于大河流域)

“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是与其地理环境完全不同的地区,即古希腊、罗马文明,它产生在交通便利的地中海中部地区。”这时,教师展开地图,将几大文明中心与古希腊、罗马所在的位置进行比较说明。

建议三:利用课件导入

爱琴文明的相关资料非常丰富,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如爱琴文明的遗址及其美术作品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求知欲。

[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 1.图3-1和图3-2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观察图3-2,找到爱琴文明的两个中心──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确定其所在的位置。 ○可引导学生观察图3-1,适当补充资料,想象当时米诺斯王宫的华丽壮观、建筑结构的复杂奇妙,使学生感受克里特文明的繁荣。

○从图3-2中找到雅典城的具体位置,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濒临爱琴海,处于一片蓝色海洋的包围中,海上交通便利。)

2.雅典民主制的教学建议 可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雅典的国家大事怎样决定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 ○雅典的主要权力机构是什么?(500人议事会) ○在雅典哪些人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所有自由人)

教师可从雅典民主制的运作、主要权力机构、权力的分配以及民主制的局限性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3

教师还可就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讲演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

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和总结,使学生看清雅典民主制的两重性。在肯定其优越性的同时,充分看到其局限性。

[活动]

雅典民主制实际上具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方面看,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从消极的方面看,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因此,雅典民主制并不像伯利克里所标榜的那样美好,他的话仅说对了一部分。

[从共和国到大帝国]

1.罗马版图不断扩大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观看图3-7、3-8,说说这两幅图反映了什么?(古代罗马人尚武的精神)

○阅读图3-10和课文内容,说说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可指导学生找出帝国在欧、亚、非三大洲分别包括的国家和地区,理解罗马帝国的强盛和版图辽阔的原因。)

○分析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原因。(主要依靠军事征服,而军力强大、战士善于作战、战术高超是其战无不胜的重要保证。)

2.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仍让学生看图3-10,先找出罗马城的位置,清楚共和国初期罗马大体的地理范围,然后与罗马帝国的版图相比较。

○启发学生思考:要统治如此广大的区域,原来的共和政体能够维持吗?(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即帝制。)

○ 看图3-9,让学生知道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屋大维。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大致线索。 [西方文化之根] 1.图3-11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并让学生看图3-11,猜猜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聚集在一起,展开热烈的争论和研究。大厅的中心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谈,前者用手指着天,后者用手指着地,表示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其他人有的在激烈争论,有的在暗自沉思,有的在分析问题,还有的在教导学生。)

4

○画面情景反映出什么?(整个画面充满浓厚的学术探讨和争鸣的气氛,赞美了人类对智慧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及古希腊哲学的繁荣。)

从中使学生领会古希腊哲学的成就,感受古希腊人善于思辨、辩论的传统,进一步理解古希腊人把哲学理解为“热爱智慧”的原因。

2.古希腊科学、人文与艺术成就的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图3-12、3-13和3-14,并根据自己已有的力学、戏剧和历史学的知识解释每幅图画,大胆发表个人见解,深入体验古希腊人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教师可启发学生挖掘蕴涵在每幅图中的信息。如:

○图3-12中的人在做什么?(提水)

○这个机械运用了什么原理?(螺旋和斜面原理)

○从图3-13中的剧场结构、背景、演员、面具中,反映出哪些信息?(古希腊时期已经出现了戏剧,剧场设计奠定了今天剧院的雏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社会生活。)

3.《十二铜表法》的教学建议

与古希腊人善于思辨的精神相比,古罗马人更具有务实和求实的精神。罗马法即是体现,它是古罗马人对欧洲和世界文化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教师可根据参考资料,对《十二铜表法》做简单的说明,使学生对罗马法的意义和影响有明确的了解。

4.古罗马建筑成就及其影响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引用一句古谚: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殿,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头蠢驴”,进而提出“万神殿是什么?”以此来引出建筑的话题。

教师在课前精选部分有关建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并将阅读卡的内容梳理转化为问题提出。如:

○古罗马的公共建筑类型主要有多少种?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主要有四类:一、宗教建筑,如神庙、祭坛等;二、公共建筑,如广场、剧场、斗兽场、浴场等;三、纪念性建筑,如记功柱、凯旋门等;道路工程建筑,如桥梁、道路、排水和供水系统;四、宫殿、别墅、私宅等。)

○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