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 下载本文

伊斯兰教义 伊斯兰教教义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宗教信仰首要的、最重要的信条是,崇拜惟一的神安拉(我国亦称真主),《古兰经》中写到“万物非主,惟有真主”,认为安拉是万物的创造者,全知全能,至仁至善,善恶必报,永恒不灭。信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古兰经》中曾提到许多使者均是受安拉之命,来到人间劝善止恶的,是先知、圣人和人类的表率。而穆罕默德是安拉最后的和最伟大的使者,服从安拉的人必须服从安拉的使者。受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伊斯兰教也信奉创世说、天堂地狱说、前生后世说等,认为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进地狱。宗教义务有5项,我国穆斯林称为5功,即念功:指背诵“清真言”;拜功:指穆斯林每天5次面向克尔白诵经、祈祷、跪拜等宗教仪式,以求得安拉的保护;斋功: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禁绝食物和饮料,以培养克己禁欲、畏主守法的精神;课功:指穆斯林应自愿捐献财物,用于济贫,被视为宗教慈善行为即“善功”,后来变成一种国家宗教税,分类以不同税率征收;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要到圣城麦加朝觐一次。此外,圣战也是穆斯林的一个重要宗教义务。

阿拉伯帝国 7~13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人称之为阿拉森帝国。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的领导下实现了半岛的统一后,便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大举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非洲北岸及西班牙等地,并深入到中亚西亚,占领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至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封建军事大帝国。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起黑海和里海南岸,南到尼罗河下游。同时,伊斯兰教也在帝国范围内迅速传播,由阿拉伯人的宗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帝国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初期设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时期将首都迁往大马士革,阿巴斯王朝(750~1055年)时期又将统治中心移至伊拉克,建都巴格达。8~9世纪时,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生产力发展较快,经济和贸易繁荣,成为帝国的鼎盛时期。此间,帝国的科学文化也获得许多重要成就,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其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人民起义、教派斗争不断发生,国势日衰。帝国内部经济基础的差异,促使割据局面的形成,西班牙和北非相继脱离巴格达哈里发而独立。10世纪以后,帝国已经四分五裂,名存实亡。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解除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让其保有宗教首领的地位。1258年蒙古军队西征,攻占了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巴格达城的兴建 巴格达为底格里斯河西岸的一个村落,阿巴斯王朝时期,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选定该村落为都址。巴格达陆路和水路交通都十分方便,陆路与呼罗珊大道(丝绸之路的中段)相通,水路通过两河流域,可与波斯、叙利亚、亚美尼亚、埃及和遥远的中国建立广泛的联系。因此,它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均具有重要地位。该城的建设历时4年(758~762年),调集雇佣了10万建筑师和工人。新都城的格局呈圆形,故有团城之称。整座城市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层,并建有三道城墙,构成三个同心圆,紫禁城即以哈里发宫殿为圆心。城墙建有4座城门,4条大道从中心区伸向城门。哈里发的宫殿修建的富丽堂皇,令人目眩,因其宫门使用黄金装饰,故被称为“金门宫”。城内豪宅林立,装饰华丽,陈设精美,街道上买卖兴旺,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景象。巴格达城建成不久,便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世纪著名城市。

阿拉伯文化 形成于阿拉伯帝国时期。它的产生首先得益于历代哈里发对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和巩固,他们十分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提出“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的格言。一方面,他们组织力量大力翻译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另一方面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作“智慧之宫”。这些努力造就了中古阿拉伯人长于学习,提倡教育和学术的精神,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另外,阿拉伯帝国版图内的许多地区都是古代文明的先进地区,使阿拉伯人得以广泛继承不同民族的丰富文化成果。因此,阿拉伯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

31

逐渐融合而成的,也是阿拉伯人和境内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工具,以伊斯兰教为指导思想,所以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称。其次,是它的多民族性和综合创新精神。

阿拉伯文化以建筑、艺术、天文、数学、医学和文学的成绩最为突出。其建筑艺术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清真寺的建筑和装饰方面。清真寺建筑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人物和动物。所以,艺术家们都利用阿拉伯数字和几何图形进行艺术创作,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是阿拉伯艺术的独特风格。

在天文学方面,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等地,都建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还创造了许多精密度的天文仪器,长期进行天文观测。他们制造的天文仪器,直到16世纪仍被欧洲天文学家使用。天文学家白塔尼的著作《恒星表》,在几百年内都是欧洲天文学发展的基础。数学方面,阿拉伯数学家利用并改造了印度数字,使用十进位法,使数学计算大为简化。他们创立了代数学,数学家花刺子密(约780~850年)的代数学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直到16世纪都是欧洲大学的主要教科书。代数学的阿拉伯名字就是通过这部著作传人欧洲的。

医学是阿拉伯人最重视的科学之一,最杰出的医学家有拉齐斯(865~925年)和阿维森那(伊本·西那,980~1037年)。前者是巴格达国立医院院长,著名临床外科专家著有《天花与麻疹》和《医典集成》等重要著作,对西方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著有《医典》,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论著,获得“医中之王”的美誉。直到17世纪,该书都被西方视为医学权威著作。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交通方便,朝觐和经商活动的进行,使地理学非常发达。阿拉伯人还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由他们传到西方的,这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伊本·白图泰(约1304~1368年) 中世纪阿拉伯最伟大的旅行家。出身于摩洛哥的穆斯林法官世家,21岁去麦加朝觐时开始旅行。他从摩洛哥出发周游非洲北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麦加、麦地那、伊朗、君士坦丁堡、中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地。1347年(元顺帝至正七年),他到达中国,游历了广州、泉州和杭州等地城市。1353年底,他返回摩洛哥,1355年,有人根据他的口述和见闻,写出了《伊本·白图泰游记》。该书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对研究中古历史和地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千零一夜》 中世纪阿拉伯文学名著,中国译为《天方夜谈》。它最初以6世纪波斯民间故事《一千故事集》为蓝本,吸收印度、阿拉伯、埃及、希腊等地童话、传说和传奇故事,以插叙法连缀成书。10世纪中叶,该书的初稿在巴格达完成,约16世纪初,在埃及基本定型。由于书中的故事是分夜讲述的,故名《一千零一夜》。其内容有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传奇、逸闻轶事和历史故事等,反映了中古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和社会制度。它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歌颂了人类的智慧、善良和勇敢,赞美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炽热和忠贞,讴歌了正义对邪恶的斗争和胜利,塑造了许多血肉法丰满的勇士的形象。其中,《渔夫和魔鬼》《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旅行记》《乌木马的故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该书流传广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并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在我国有几种选译本,最早的是文言文译本,出版于1906年。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