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题库.(DOC) 下载本文

说明:题型编码分为:1~7, 1单选题;2多选题;3填空题;4名词解释;5简答题;6综述题;7计算题 章顺编 节编序码码(1号(2位) (2位) 位) 2 2 4 3 3 3 1 2 1 能力层次 预计难度 题型编码 题干 A选项 B选项 C选项 D选项 答案 页码 发动机的热损失与机械损耗占燃 1 油化学能中的()左右。 在汽车使用方面为了提高汽车的 1 燃油经济性应该使用()。 为了提高制动器的稳定性应该使 1 用()。 55% 低档、高速 双从蹄式制动器 提高了汽车的质量利用系数,提高了发动机的负荷率 10%—15% φ<φ0 逐渐减小 前者大于后者 60% 65% 70% 高档、高速 双领蹄式制动器 降低了汽车的质量利用系数,降低了发动机的负荷率 25%-30% φ≤φ0 先减小后增大 两者没有直接关系 C B C y53 y51 y101 高档、低速 低档、低速 领从蹄式制动器 提高了汽车的质量利用系数,降低了发动机了负荷率 15%-20% φ=φ0 先增大后减小 前者小于后者 盘式制动器 降低了汽车的质量利用系数,提高了发动机的负荷率 20%-25% φ>φ0 逐渐增大 两者大小相等 2 4 4 4 4 3 2 5 2 2 3 1 1 2 3 1 汽车带挂车后省油是因为()。 制动效果最好时,滑动率的取值为 1 ()。 制动时前轮先抱死的条件为()(φ 1 0为同步附着系数)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侧向力系数随 1 滑移率增加而()。 在正常的制动过程中,车轮纯滚动 1 时汽车制动器制动力和地面制动A B A A C y51 y92 y113 y93 y91 力的关系为()。 4 2 4 1 汽车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 为了测得汽车的爬坡度,应有一系列不同坡度的坡道,长度不应小于 1 ()m 为了测得汽车的爬坡度,应有一系列不同坡度的坡道,小于30%的 1 坡道路面可用()铺装。 为了测得汽车的爬坡度,应有一系列不同坡度的坡道,等于或大于3 1 0%的坡道路面可用()铺装。 与汽车燃油经济性无关的因素是 1 ()。 等于 20 小于或等于 25 大于或等于 30 小于 35 C B y91 y70 2 6 1 水泥 沥青 砾石 土路 B y70 2 6 2 水泥 沥青 砾石 土路 传动系传动比 满载,满载 A y70 2 2 2 6 3 6 3 4 4 汽车质量 行驶里程 半载,满载 发动机 半载,半载 B A y52 y68 我国规定动力性能试验时汽车的满载,半载 1 载荷为(),德国规定轿车为()。 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性能系指以常用起步档起步,轿车为()档,按最佳换挡时刻逐渐换至高档,节气门处于最大开度,全力加速至() 1 的加速过程。 1档,0.8Uamax 2档,Uamax 2档,0.8Uamax 1档,Uamax A y68 2 6 5 4 4 4 2 2 4 5 6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地面制动力越大,制动减速度越大 地面制动力越大,制动减速度越小 地面制动力越大,制动距离越长 地面制动力大小与制动距离没有关系 峰值附着系数 制动跑偏 A y90 滑动附着系 1 地面制动力与垂直载荷之比为()。 数 下面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 1 因的是()。 前轮失去转向能力 制动力系数 后轴侧滑 侧向力系数 转向车轮制动力相等 B C y92 y102 4 4 6 6 4 2 3 1 3 1 7 2 1 1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汽车制动过程从时间上大致可分 1 ()个阶段。 制动时若前轴车轮比后轴车轮先抱在纯拖滑时,死拖滑,可能滑动率发生后轴侧S=100% 滑 两 三 4—8Hz 12 制动时汽车方向稳定性 β线与Ι曲线交点处的附着系数为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四 8—15Hz 4 制动效能 在一定行驶条件下,传动系挡位越少,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越好 滑动率越大,滑动成分越小 五 8—12.5Hz 7 制动力 减少汽车的尺寸与质量,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A C A D C y92 y98 y205 y212 y89 椅面垂直轴向Zs频率加权函数ωk 1 最敏感的频率范围标准规定为()。 4—12.5Hz 汽车振动系统模型考虑()个自由 1 度。 3 制动效能的 1 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指标()。 恒定性 在容许的范围内提高压缩比,可以改关于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因素,善汽车的燃 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油经济性 2 3 5 汽车中速行驶时燃油消耗量低 C y53 5 3 1 下列表征汽车稳态响应的参数准 1 确的是()。 前后轮侧偏角绝对值之固有频率、阻差、转向半径尼比、反应时之比、静态储间、稳定时间 备系数 前轴增加过多转向,后轴减少过多转向 前轴增加不足转向,后轴减少不足转向 转向盘转角、转向灵敏度、转向力、侧向转向力盘特加速度、车速性 等 前轴增加不足转向,后轴减少过多转向 前轴增加过多转向,后轴减少不足转向 B y149 5 2 1 回正力矩对变形转向作用的结果 1 是使()。 B y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