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9课《马》教学设计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马》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起马,我想大家脑海里肯定有非常鲜明的印象,那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马的风姿,然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教师播放马的动画)

(学生谈感受)

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马留给我们的印象或是飒爽英姿,或驰骋疆场,或雄姿英发,或勇猛剽悍,即使年已衰老,但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马的风姿。(课件展示课题)

(二)解决文字障碍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此设计在于让学生能从初读中概括出马的类型,为下文分析奠定基础) 2、分别有何特点?文中哪些词句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的特点?请你画出来。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区分出不同类型的马的性格,有鲜明的印象感知)

(四)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1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五)美的舞台——

1、你认为家马和野马那个更美?

2、我来说一说:如果我为马,我愿做 马,因为……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种马的基础上,结合生活进行思考,谈谈自己的价值观,既围绕文本生发,又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学有所用。)

3、拓展:齐读梁晓声的《如果我为马》片断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但事实上,你们并不能去做马,所以,只能说你们愿意做像……马一样的人,其实这就是将马当作人来讲述,而我们的作家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在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

(六)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二、三段,研读:

作者在传神描摹马的形象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并把你欣赏的语句高声读一读,然后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这一问题较之先前的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仔细的阅读就可以发现答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

(七)延伸拓展:从文学艺术中进一步感受马的形象。 欣赏影片《马救主人》片断,感受马对人的忠诚。

(八)合作探究:第五段中,作者在描绘马的外形时,还写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九)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马的特性,还知道了作者用了拟人化和对比的手法生动的表现被说明的对象,以及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读文章时,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思路去读,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得很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

2

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播放《白龙马》时,很多学生跟着和唱,对融洽气氛起了一定作用。马的动画以及影片对学生感受马的形象起了较大的作用。

不足应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教学时,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比较内容易接受,因为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七(7)班上课时,因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显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读,养成很好的阅读赏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课堂从大程度上就是读得课堂,读好书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证。而七(7)班却没有给他们时间,加之课文较长,让他们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情况不够好,致使有些学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另外,这个班的孩子不喜欢高声朗读课文,所以在展示时读得不够投入,少“情”。致使个别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这一点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加强的一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