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第一课 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8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1~6课);设计制作(第7课);综合应用(第8课)。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1课。聚焦板块,呈现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和“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探索板块由四个从易到难且内含逻辑关系的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图片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说明判断的理由;第二个活动和第三个活动,都是在“参照物”固定的前提下,借助方向盘、软尺描述自己的位置;第四个活动中,描述位置所用的“参照物”可以自由选择,是一个思维提升活动,旨在推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转变为抽象、从经验上升到概念、从现象总结成规律。研讨板块提出的“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这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可以融合到探索活动中,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行总结提升。拓展板块,设计了一个逆向推断的活动: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出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以地面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但不知道“参照物”一词,所以在表述判断物体是静止的依据上,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词汇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这样的前概念水平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可能会给学生学习新知识带来负迁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1

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位置。 难点:观察图片,判断“运动和静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谈话: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会发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是静止的,我们怎样来判断呢?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

2. 呈现三组照片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并判断,照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和 相比, 的位置 (移动了/没有移动),所以我认为它是 (运动的/静止的)。

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

3. 交流判断结果和依据。

12

预设1: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止作出错误判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预设2: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鼓励,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做。

4. 小结:和地面相比,该物体如果移动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相反,该物体没有移动,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二、探索 (一)导入

1. 谈话:现在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呢? 预设:老师是运动的,“我”是静止的。

2. 提问:可以告诉大家,你的位置在哪吗?(目的:呈现学生的前概念) 3. 明确任务:我们可以怎样清楚地描述自己的位置呢? (二)活动

活动一 静止时我的位置

1. 出示活动材料,明确活动要求。

(1)呈现活动材料(方向盘和软尺)。讲述:“我们可以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2)讲解操作要点:

①将方向盘上的8个方向,对应教室内的实际方位铺好。

②一名同学站在方向盘中间的圆圈里,拿着软尺的0刻度一端的手缩在胸前;另外一名站在方向盘外的同学拉着软尺另一端,也把手缩在胸前,站在某个地方。

③借助方向盘确定方向,借助软尺确定距离,填写记录表1。 2. 分小组活动:组内合作,人人体验。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并且都体验两个角色——站在方向盘中心、站在方向盘外。

3. 汇报交流“我”的位置。

设计意图:借助方向盘和软尺两种材料,帮助学生确定“参照物”,并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的信息,快速并准确地确定“我”所在的位置;方向盘使用时,摆放位置需要与教室的实际方位相吻合,与本单元后续课时教学相一致。

13

活动二 运动时我的位置

1. 过渡:这是XX同学静止时的位置,当他开始运动,他还能用这个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吗?

2. 明确活动要求。

(1)站在方向盘中心的同学保持活动一时的状态,站在外围的另一名同学拉着软尺另一端,向任意方向改变自己的位置,并确定自己运动后的位置,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2)外围的同学至少改变三次位置。 (3)及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3. 分小组活动:组内合作,人人体验。(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重复多做几次)

4. 汇报交流:运动后,自己的位置分别是怎样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次改变位置,并将每次结果做好记录,作为后续交流研讨的重要内容,为寻找确定位置规律提供重要依据。

活动三 “我”在校园的位置

1.呈现教材插图。谈话:此刻“我”正好在校园里这个位置,想把自己的位置告诉同学,可以怎么说?

预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表述为“告诉同学‘我’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向约多少米”,即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2. 学生进行描述并交流。

(说明:根据实验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 (1)给每组学生提供透明的方向盘纸,方向盘的中心有一条测量尺,让学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将测量尺拉向图中的“自己”。教师告知测量尺上的每一格表示几米,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记录在记录纸上,最后全班交流。

(2)教师利用课件,在校园平面图中任意一点上放置方向盘,课件自动产生任意一点与“自己”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也是描述“自己”的位置,但与前两个活动相比,参照物并不是固定的,因此答案也不是固定的。正因为如此,这个活动将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提升,即由具体转变为抽象、从经验上升到概念、从现象总结成规律。

14

三、拓展

1. 呈现活动任务,询问学生是否能看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困惑进行释疑。

2. 学生在活动记录单上标注。 3.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材中有一幅包含“方向和距离”两个因素的简单坐标图,让学生通过这张图找到车子抛锚的位置,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用这种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和其他物体相比,看位置是否移动,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还学习了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板书设计】

运动和位置

判断运动还是静止:位置是否移动 描述位置:方向 + 距离

第二课 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8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1~6课);设计制作(第7课);综合应用(第8课)。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2课。聚焦板块提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本课的研究主题。探索板块由两个活动组成: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