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OK; }//Insert_Arc
Status Delete_Vex(MGraph &G,char v)//在邻接矩阵表示的图G上删除顶点v {
n=G.vexnum;
if((m=LocateVex(G,v))<0) return ERROR;
G.vexs[m]<->G.vexs[n]; //将待删除顶点交换到最后一个顶点 for(i=0;i G.arcs[m]=G.arcs[n]; G.arcs[m]=G.arcs[n]; //将边的关系随之交换 } G.arcs[m][m].adj=0; G.vexnum--; return OK; }//Delete_Vex 分析:如果不把待删除顶点交换到最后一个顶点的话,算法将会比较复杂,而伴随着大量元素的移动,时间复杂度也会大大增加. Status Delete_Arc(MGraph &G,char v,char w)//在邻接矩阵表示的图G上删除边(v,w) { if((i=LocateVex(G,v))<0) return ERROR; if((j=LocateVex(G,w))<0) return ERROR; if(G.arcs[j].adj) { G.arcs[j].adj=0; G.arcnum--; } return OK; }//Delete_Arc //为节省篇幅,本题只给出Insert_Arc算法.其余算法请自行写出. Status Insert_Arc(ALGraph &G,char v,char w)//在邻接表表示的图G上插入边(v,w) { if((i=LocateVex(G,v))<0) return ERROR; if((j=LocateVex(G,w))<0) return ERROR; p=(ArcNode*)malloc(sizeof(ArcNode)); p->adjvex=j;p->nextarc=NULL; if(!G.vertices.firstarc) G.vertices.firstarc=p; else { for(q=G.vertices.firstarc;q->q->nextarc;q=q->nextarc) if(q->adjvex==j) return ERROR; //边已经存在 q->nextarc=p; } G.arcnum++; return OK; }//Insert_Arc (2)一个连通图采用邻接表作为存储结构,设计一个算法,实现从顶点v出发的深度优先遍历的非递归过程。 数据结构考研指导232页7.3.7 (3)设计一个算法,求图G中距离顶点v的最短路径长度最大的一个顶点,设v可达其余各个顶点。 数据结构考研指导232页7.3.8 (4)试基于图的深度优先搜索策略写一算法,判别以邻接表方式存储的有向图中是否存在由顶点vi到顶点vj的路径(i≠j)。 解1: int visited[MAXSIZE]; //指示顶点是否在当前路径上 int exist_path_DFS(ALGraph G,int i,int j)//深度优先判断有向图G中顶点i到顶点j 是否有路径,是则返回1,否则返回0 { if(i==j) return 1; //i就是j else { visited[i]=1; for(p=G.vertices[i].firstarc;p;p=p->nextarc) { k=p->adjvex; if(!visited[k]&&exist_path(k,j)) return 1;//i下游的顶点到j有路径 }//for }//else }//exist_path_DFS 解2:(以上算法似乎有问题:如果不存在路径,则原程序不能返回0。我的解决方式是在原程序的中引入一变量level来控制递归进行的层数。具体的方法我在程序中用红色标记出来了。) int visited[MAXSIZE]; //指示顶点是否在当前路径上 int level=1;//递归进行的层数 int exist_path_DFS(ALGraph G,int i,int j)//深度优先判断有向图G中顶点i到顶点j 是否有路径,是则返回1,否则返回0 { if(i==j) return 1; //i就是j else { visited[i]=1; for(p=G.vertices[i].firstarc;p;p=p->nextarc,level--) { level++; k=p->adjvex; if(!visited[k]&&exist_path(k,j)) return 1;//i下游的顶点到j有路径 }//for }//else if (level==1) return 0; }//exist_path_DFS (5)采用邻接表存储结构,编写一个算法,判别无向图中任意给定的两个顶点之间是否存在一条长度为为k的简单路径。 (注1:一条路径为简单路径指的是其顶点序列中不含有重现的顶点。 注2:此题可参见严题集P207-208中有关按“路径”遍历的算法基本框架。) int visited[MAXSIZE]; int exist_path_len(ALGraph G,int i,int j,int k)//判断邻接表方式存储的有向图G 的顶点i到j是否存在长度为k的简单路径 { { if(i==j&&k==0) return 1; //找到了一条路径,且长度符合要求 else if(k>0) { visited[i]=1; for(p=G.vertices[i].firstarc;p;p=p->nextarc) { l=p->adjvex; if(!visited[l]) if(exist_path_len(G,l,j,k-1)) return 1; //剩余路径长度减一 }//for visited[i]=0; //本题允许曾经被访问过的结点出现在另一条路径中 }//else return 0; //没找到 }//exist_path_len 第7章 查找 1.选择题 (1)对n个元素的表做顺序查找时,若查找每个元素的概率相同,则平均查找长度为( )。 A.(n-1)/2 B. n/2 C.(n+1)/2 D.n (2)适用于折半查找的表的存储方式及元素排列要求为( )。 A.链接方式存储,元素无序 B.链接方式存储,元素有序 C.顺序方式存储,元素无序 D.顺序方式存储,元素有序 (3)当在一个有序的顺序表上查找一个数据时,既可用折半查找,也可用顺序查找,但前者比后者的查找速度( )。 A.必定快 B.不一定 C.在大部分情况下要快 D.取决于表递增还是递减 (4)折半查找有序表(4,6,10,12,20,30,50,70,88,100)。若查找表中元素58,则它将依次与表中( )比较大小,查找结果是失败。 A.20,70,30,50 B.30,88,70,50 C.20,50 D.30,88,50 (5)对22个记录的有序表作折半查找,当查找失败时,至少需要比较( )次关键字。 A.3 B.4 C.5 D.6 (6)折半搜索与二叉排序树的时间性能( )。 A.相同 B.完全不同 C.有时不相同 D.数量级都是O(log2n) (7)分别以下列序列构造二叉排序树,与用其它三个序列所构造的结果不同的是( )。 A.(100,80, 90, 60, 120,110,130) B.(100,120,110,130,80, 60, 90) C.(100,60, 80, 90, 120,110,130) D.(100,80, 60, 90, 120,130,110) (8)在平衡二叉树中插入一个结点后造成了不平衡,设最低的不平衡结点为A,并已知A的左孩子的平衡因子为0右孩子的平衡因子为1,则应作( )型调整以使其平衡。 A.LL B.LR C.RL D.RR (9)下列关于m阶B-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根结点至多有m棵子树 B.所有叶子都在同一层次上 C.非叶结点至少有m/2 (m为偶数)或m/2+1(m为奇数)棵子树 D.根结点中的数据是有序的 (10)下面关于B-和B+树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B-树和B+树都是平衡的多叉树 B.B-树和B+树都可用于文件的索引结构 C.B-树和B+树都能有效地支持顺序检索 D.B-树和B+树都能有效地支持随机检索 (11)m阶B-树是一棵( )。 A.m叉排序树 B.m叉平衡排序树 C.m-1叉平衡排序树 D.m+1叉平衡排序树 (12)下面关于哈希查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哈希函数构造的越复杂越好,因为这样随机性好,冲突小 B.除留余数法是所有哈希函数中最好的 C.不存在特别好与坏的哈希函数,要视情况而定 D.哈希表的平均查找长度有时也和记录总数有关 (13)下面关于哈希查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采用链地址法处理冲突时,查找一个元素的时间是相同的 B.采用链地址法处理冲突时,若插入规定总是在链首,则插入任一个元素的时间是 相同的 C.用链地址法处理冲突,不会引起二次聚集现象 D.用链地址法处理冲突,适合表长不确定的情况 (14)设哈希表长为14,哈希函数是H(key)=key,表中已有数据的关键字为15,38,61,84共四个,现要将关键字为49的元素加到表中,用二次探测法解决冲突,则放入的位置是( )。 A.8 B.3 C.5 D.9 (15)采用线性探测法处理冲突,可能要探测多个位置,在查找成功的情况下,所探测的这些位置上的关键字 ( )。 A.不一定都是同义词 B.一定都是同义词 C.一定都不是同义词 D.都相同 2.应用题 (1)假定对有序表:(3,4,5,7,24,30,42,54,63,72,87,95)进行折半查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 画出描述折半查找过程的判定树; ② 若查找元素54,需依次与哪些元素比较? ③ 若查找元素90,需依次与哪些元素比较? ④ 假定每个元素的查找概率相等,求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 ①先画出判定树如下(注:mid=?(1+12)/2?=6): 30 5 63 3 7 42 87 4 24 54 72 95 ②查找元素54,需依次与30, 63, 42, 54 元素比较; ③查找元素90,需依次与30, 63,87, 95元素比较; ④求ASL之前,需要统计每个元素的查找次数。判定树的前3层共查找1+2×2+4×3=17次; 但最后一层未满,不能用8×4,只能用5×4=20次, 所以ASL=1/12(17+20)=37/12≈3.08 (2)在一棵空的二叉排序树中依次插入关键字序列为12,7,17,11,16,2,13,9,21,4,请画出所得到的二叉排序树。 12 7 17 2 11 16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