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01-03-012 - zh - CN 下载本文

理达到了极处,名也到了极处。

演【如名真如,则可以不妄不变思议。】

前面这个『如』是假如。假如我们给它立个名字叫「真如」,则可以不妄不变思议。「真」是不妄,「如」是不变,永远是这个样子,那么这个「真」跟「如」可思可议。

演【或名圆觉,则可以满足虚灵思议。】

『圆』是圆满,一点也没有欠缺,『觉』是觉悟不迷惑。『则可以满足虚灵思议』,「觉」就是虚灵的意思,「圆」是满足的意思,这也可以思议。

演【或名佛性,则可以离过绝非思议。皆非至理极名。】

这就是许许多多的名号,这个名号可思可议,那么这个名不是极名,名字取得不高明,没有达到极处。

演【今名不可思议,则至理之极名无以加也。】

不可思议,那就没有法子!这个里面真的是不可思议,不可思不可议。不像其他的名相可思可议,这个是不可思议,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如果你要当作这个不可以思也不可以议,那还是落在可思可议里头,那你把这个名字错会了。一看到这个名字心言路绝,那么这个名相它就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观照,就是叫你一见到这个名相立刻是心言路绝,一心现前,而且是理一心不乱现前,妙绝!所以这个名实实在在是到了极处,无以复加。

疏【末句结归,言如是不可思议者,当是何物,惟自性乃尔。】

这个『不可思议』,是说『自性』。

疏【言性有二,兼无情分中,谓之法性。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今云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尔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己,非属他故。此之自性,盖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觉,亦名真知,亦名真识,亦名真如,种种无尽。统而言之,即当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也。】

自性,此地偏重在我们有情的「佛性」,但是一定要晓得,它包括无情的「法性」。

演【法性佛性者。】

这是解释这两个名词。

演【智度论云。】

举《大智度论》上这个话来说。《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经》的注解。

演【佛名曰觉,法名不觉。】

这是两个意思很显明的区别出来了。

演【是乃以智为佛,以理为法。贤首据此,故云:无情无知觉,指其性为法性;有情有知觉,指其性为佛性。然二性虽分属情与无情,法性亦可通有情,以众生乃诸法中之一法故。】

『佛性』跟『法性』,要晓得「法性」的范围大,包括觉性,因为觉性也是一法,有情也是一法。从体用这两面来看,法性是体,本体、理体,佛性是作用。法性起用就是觉,理起作用了就是觉。所以,什么叫成佛?无上正等正觉,是『智』,就是无上菩提、无上智慧,是能证。能证什么?能证『理』,就是法性。法性是本体、是法身。智慧是般若,般若是能证;法身是所证;能所不二,理智一如,它是一不是二。所以大经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演【故曰:兼无情分中谓之法性。】

有情包括了无情叫做「法性」,不包括无情就叫做「佛性」。

演【佛性唯局有情,不通无情,以木石等无知觉故。故曰: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

我们拣别佛性与法性,可以用《大智度论》这一段文来说明。

演【且指佛性而言者。】

这个自性,本来包括了佛性与法性,大师在此地所说的,偏在佛性上说,『且指佛性而言』,暂时不谈法性,就佛性这一边来说。

演【自性实通二种。】

『二种』就是佛性与法性。

演【如华严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同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这是《华严经》上的偈子,这首偈的意思非常好。如果我们常常读诵,换句话说,常常提醒自己,时时处处念念都作如是观,这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把你心量拓开了,把你分别、执著化掉了,自然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也不知不觉就入了一真法界。「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若人」,这什么人?菩萨,不是普通的人;普通人不想求无上菩提,菩萨才有这个念头。诸位到讲堂来,或者到寺院去,你是不是去求无上菩提?没这个念头!到那儿去解闷的,或者是有疑惑,到那个地方是希望把疑惑解除,求的是这些。你不是来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所以你得不到。

我们读《六祖坛经》,对六祖不能不佩服,为什么?人家一见五祖,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我来求作佛,不求别的。这不得了!所以看《华严经》,对善财童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善财童子参访是求无上正等正觉,比六祖还高明。六祖说「我来作佛的」,那个作佛意思很含糊,因为藏通别圆四教都有佛,你要作哪一个佛?没说明白。善财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这个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圆教佛,人家是为这个来的。我们为什么来的?你是为听经而来的,错了!你要是为作佛而来的,就对了,那你听经意思就不相同了,你所得到的也不一样。你听经来的,经是什么?胡说八道,胡造谣言。凡有言说都是戏论,佛这些经典是不是戏论?当然是戏论。为什么是戏论?因为你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缘相。你到这儿来,是专门来干著相的,你怎么会有成就?你怎么能够断烦恼?

『若人欲识真空理』,「欲」就是一心一意,「识」就是明了,菩萨一心一意想要悟真空理,「真空理」就是理一心不乱,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他想要悟入!下面就把这个意思、这个境界描绘出一点。『心内真如还遍外』,内外是一不是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真如,没有二个真如;一真没有二真,一如没有二如。『情与无情同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理一心不乱从哪里证?一切法、一切境缘无不是。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无一不是自己,同一体!我常用梦境来做比喻,我们作梦,梦里有我也有人,有山河大地也有树木花草,从哪里来的?都是自己心里变现之物,岂不是经上所说的心外无梦?心外无法,法就是梦。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作梦的时候,心整个变成梦了,梦就是心,心外无梦,梦外无心。整个梦境里面,情与无情是不是同一体?而我们今天,整个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如本性、真心的幻相;就是真心在那里作梦,没有两样。我们晚上睡觉作梦,那是梦中之梦,要觉悟!所以,一切万法是一体。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圣人也了不起,也有这种觉悟,所谓是「天地与我同根,万法与我一体」,也说出这样的话来,跟华严境界没有两样,也有达到这个境界的。「处处皆同真法界」,就是理一心不乱现前,这个境界在《华严》圆教里面是初住以上的菩萨。

演【今云尔者,但以此经重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乃借彼佛境显我自心故。且指有情佛性也。】

这就是说明,莲池大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讲自性偏重在佛性上,道理在此地,因为这部经修行的纲领就是在持名念佛,希望功夫达到一心不乱,往生西方净土。所以,才将自性偏在一面上来说,其实自性是包括情与无情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