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保健 下载本文

中医养生与保健

营养的目的。配合后,植物蛋白可以使营养价值高于肉。

(八)老年人要多吃素食

因为老年人的病多,大部分患的都就是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梗、心律紊乱、中风、肾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这些病都就是与血脂、胆固醇的含量有关。肉类都含有极高的胆固醇,经常吃肉,血中的胆固醇的浓度就会增多,达到一定程度时,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血管壁弹性下降,官腔狭窄,就会引起以上病变。因此,少吃荤,多吃素。

由于老年人基础代谢与物质代谢都比较低,体力活动消耗热量少,因此膳食中的热量应当减少。

一般老年人50-59岁可减少10%的热量;60-69岁可减少20%左右,岁数越大,减得越多。 四、药物保健

在药物防病方面,早在《素问·遗篇.刺法论》就有用小金丹预防疾病传染的记载。我国于十六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发明的人痘接种法,用来预防天花,就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此外,还有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的方法等等。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茵陈、栀子预防肝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有较好的效果。再如前些年“非典”、“甲流”流行时,用中药,二花、连翘之类的药物来预防等等,都能说明中药在保健中的意义与重要性。

一般不要吃药。大家知道“就是药三分毒”,否则,它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有害健康。西药副作用更大,有人这样说,有些病人死亡:“1/3就是吓死的,1/3就是药死的,1/3才就是病死的。”

当然有病必须要吃药的,每天也不能超过三种以上。按时按量去

中医养生与保健

服。老年人的药量要按成年人的1/4或1/3的药量去服。健胃药饭前服,消化药饭后服,降压药早晨服、下午3点左右服。中药汤剂空腹服。煎药要再泡一个小时左右,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煎40分钟左右,花叶类发汗药轻煎。矿石类、补益剂重煎。发汗药服药量多些,止痛药服药量少些。过期药不要服。

预防药、补益剂不要听广告去买药,要到医院根据医生意见去购置服用。有人说:中医大多都会保健,其窍门在哪?前些时国家评了30个国医大师,最小的77岁,最大的90多岁,她们的保健经验共性就是“吃的少,运动好,不生气,多用脑”。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根据以上所谈,坚持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与抗病能力,才就是正确的选择。

既而得病,不要害怕,不要着急,慢慢治疗。毛主席说的还就是很有道理的:“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让身体慢慢增强抵抗力”。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很多疑难病慢慢的都会攻破的,如心肌梗死(梗塞),现在手术搭桥效果极好。如果就是十年前,一般就是治不好的。再如很多脏器都可以换。所以说,再等3-5年以后,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小肠与膀胱,说不定都可以换掉。甚至人造脏器就可以维持生命。 五、情志与健康

众所周知,影响人体健康、致病的因素就是多方面的,现代医学认为有药物、机械、体质、遗传、感染等物理、化学与生物学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疫疬、金刃、虫兽、跌扑损伤等。但以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上因素,而七情就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影响健康最大。

所以,其它因素不谈,今天准备给大家重点座谈一下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要了解情志(即七情)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致病特点,首先要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知识。医学心理学就是医学与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边缘科学,它既就是医学中的一门新学科,又就是心理学应用的新领域。人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就就是喜怒忧思等情绪失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能造成心理创伤。这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不但有可能发展为精神领域的疾病,而且能够导致五脏、六腑各个脏器的功能失调,影响到身体健康。如高血压、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过敏性肠炎、梅核气、肝胃不与,以及妇科的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小叶增生等疾病,往往与情绪不好有密切关系。

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癌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有心理创伤与精神情志不舒的病史。有人调查过几百例中风患者的情况,其中有20%以上的人,曾有过忧愁、愤怒,或者特别兴奋的情况。这说明七情过极就是诱发“中风”的重要因素之一。

又如情志变化对心脏病人的影响。有人统计,丧失妻子的男性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高达40%。现在有人把情志异常所导致与诱发的疾病,称之为“心身症”。据初步统计,在普通门诊的病人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病人属于“心身症”患者,分布在临床各科。

现在大医院,大都建有心理疗法门诊、心身医学门诊。其疗法很多,从谈心疗法到精神分析疗法,从行为疗法到生物反馈疗法等,都很引人注目,并且疗效颇好。所以,现代许多医学家们,也不得不越来越注意人的精神世界与躯体疾患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且指出了现代医学忽视病人心理因素的偏向,于就是产生了“心身医学”、“综合医学”、

中医养生与保健

“人类医学”等新的医学思想与内容。

(一)七情为什么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人体发病

1、何谓七情:七情,即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就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随着不同环境与不同条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七种情绪反应。比如,当我们瞧了喜剧、小品,或者听了相声,容易使人喜笑;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又容易发怒;反复考虑问题则多思;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容易忧愁;当不痛快时,愈感发悲;遇到恶劣险境时易惊;若干些违法乱纪事情后而易恐。

2、情志为什么会致人于病:情志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无碍健康,不会致人于病。但若过度的悲伤、暴怒、狂喜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处于长期持久的、无法摆脱的抑郁忧虑及惊恐不安等心理状态下,均可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经脉阻塞而导致疾病,或者促使某些疾病发展、恶化。所以,中医有“内伤七情”之说。《金匮》上又把六淫致病称为“大邪”,七情致病成为“小邪”。这也说明七情过极可以伤内,致人于病。

(二)七情与内脏的关系

七情与内脏的关系主要在于五脏精气就是七情的物质基础,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神”讲起。

“神”,即就是神志,亦即就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就是精神活动表现于外的七种不同反映。“神”,就是生命活动的总体现,而生命活动就是五脏六腑等各个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总与。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就是五脏所藏之精气,五脏精气能濡养五脏,产生生理活动,脏腑生理活动的总体现就是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精神情志,而精神情志变化的形式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上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此所指的“五气”即脏腑机能之气,亦即就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活动而言。“喜怒悲忧恐”,即就是所说的“五志”,如张景岳说:“五气者,五脏之气也,有五气以生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即怒为肝之志,喜为心之志,思为脾之志,忧为肺之志,恐为肾之志。《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说:“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所谓“心藏神”的道理:其一,祖国医学认为心就是主宰五脏六腑生理活动的脏器,为生命活动的中枢,就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对外来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思维,主要以心来主持与体现;其二,就是因为心主宰血液运行,血液就是神志的物质基础。《内经》上说:“心藏脉,脉舍神”,“血气者,人之神”,“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所以任性物者,谓之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等等,均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的涵义。

所谓“肝藏魂”,魂,属于精神活动。肝主谋虑,主疏泄。“疏泄”的一个内容即就是疏泄气机,调节精神。气机就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畅通与否,不仅影响着脏腑功能,而且也关系到精神情志的变化。因此,肝疏泄正常,气机与调,气血与平,则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肝疏泄失常,精神抑郁沉闷,或者过亢兴奋,则出现一系列的心情不悦,精神不愉快的表现。临床常见的肝病患者,往往有神志不安、多梦、易惊等症状,此即就是“肝不藏魂”。

“肺藏魄”:古代“魄”与“白”同用。白属肺,故“肺藏魄”。“魄”,就是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人的一些知觉与动作,就就是“魄”作用的结果。《类经·藏象论》指出:“魄之为用,能动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