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作者:刘洋

来源:《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年第12期

[摘要] 舆情研究是新兴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备受重视。通过归纳分析近年来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总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逻辑层次结构、特征及其传播演变机理。在此基础上,以“3?11日本大地震”为例,阐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阶段性。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传播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网络逐步成为我国公众表达民意、讨论公共事务、参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但网络的“电子人群”处于分散、隐匿、不稳定状态,自我发言具有较多的自发性和较少的监督性,网络民主不健全、非正式化;同时,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受舆论领袖的倾向与素质影响,网络群体的正义感或是偏执性具有放大效应。鉴于此,突发事件在网络中的舆情传播,聚散难于预知,能量难于控制,流向复杂易变。而如何适应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改进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的理念,建立全新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公共管理水平的新课题。

在理论上,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已从以信息资源为主体转向以人际社会为主体,情报学的研究也由原来的信息系统导向转向对信息用户心理和行为的关注。因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与管理,是情报学界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对情报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在建设网络平等沟通平台、推进民主法制进程、树立政府形象、缩小社会鸿沟、维持社会系统稳定性、调节社会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 1.2相关术语解析

突发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

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分为4类:①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森林火灾等;②事故灾害,如恶性交通事故,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等;③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④社会安全事件,如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

网络舆情。广义上,舆情指国家管理者在决策活动中所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

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民众中蕴涵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和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民意)[1]。简言之,广义的舆情,就是指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情民意”。网络舆情与舆情关联性很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或者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3]。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结构和特征

2.1网络舆情的结构

网络舆情是舆情与网络结合的产物,网络舆情的复杂性源于舆情的网络效应与网络特征,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要从它的逻辑层次结构开始。A~I代表网民,也就是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网络舆情的受众,舆情经过制造并通过传播网络向受众传播,舆情受众可以通过访问网络平台获取舆情。

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舆情的制造者也可能同时是舆情受众。网民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网民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网民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强大的服务功能来表达舆情;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舆情传播平台可以是互联网的某个站点,同时也可以是广义上具有同等功能的非互联网产物。舆情网络是网络舆情的受众与制造者以网络舆情平台为中心组成的区域性、虚拟的网络群落集。舆情空间是舆情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地方,是一种容纳舆情主客体、中介性社会事项、软硬场环境在内的多维或多元“互动”的社会空间,“网络舆情空间”是“舆情空间”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拓展。 2.2网络舆情的特征

网络舆情是网络与一般社会舆情结合的产物,网络舆情除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自由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观点的便利,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也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BBS和博客网站,可以立即发表观点,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能够畅所欲言,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但是由于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者对问题的片面认识等,都会通过网络得以宣泄。甚至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2.2.2丰富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已成为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从网络舆情的主题来看,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涉及到境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从网络舆情的主体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一方面,网民的规模逐步增大,另一方面, 网民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都越来越接近现实人群结构。从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来看,网络舆情不仅表现为图文信息,还可以是影像视听资料或其他网络传播方式,如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帖子、即时通讯、博客、维基等载体广泛传播。

2.2.3互动性一方面,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一是网络舆情既能积极反映现实又能反作用于现实,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网络舆情既可以加速现实事件的爆发或恶化,也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有效预防和治理现实事件;二是网络舆情与现实同步互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Web2.0技术的出现使得网络与现实社会融为一体,网民可以随时将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件通过微博等微内容传播形式实时上传到网络并进行实时互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也在进行互动,传统新闻媒体陆续将内容搬到了互联网上并开设讨论版块,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由于新闻采访资格的原因而与传统媒体内容产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