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效支持幼儿科学活动的策略
作者:徐海燕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5年第09期
【关键词】幼儿 科学活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24-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与实施,让教师从观念到行为有了更大的转变。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更加关注孩子的探究过程、原有经验和学习兴趣点,思考如何通过有效支持策略来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引导孩子进行探究,让孩子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促进孩子的发展。在科学活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有效支持幼儿活动的几个策略。 一、真诚的情感支持——尊重和鼓励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认同和赞扬,会给幼儿带来强大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应多注意倾听每个幼儿的想法,尊重他们的看法和见解;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允许幼儿出现失误,耐心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多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些指导理念,为学生提供最大可能的情感支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下快乐地学习和玩耍。如教学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展开探究:“昨天我们一起玩过用瓶子装核桃、花生和米的实验。刚才,你们把大石子、小石子放进这个有水的瓶子里,可是瓶子里还有许多的缝隙,请大家想想怎样把缝隙里的水挤上来?”一个孩子说:“可以用芝麻。”马上有孩子说:“不行,这儿没有芝麻。”对此,教师反问:“孩子们,我觉得芝麻行。你说说为什么要用芝麻?”“因为芝麻很小,可以漏到缝隙里,把缝隙里的水挤上来。”“小朋友再想想还可以用什么?”“用面粉。”一个孩子说。“不行,面粉吸水。”其他孩子表示否定。“用黄沙。”一个孩子说。“黄沙行不行?”教师问道。“行。”孩子们回答说。“为什么行?”教师反问。“因为黄沙不吸水,而且又很小。”孩子们回答。“正好,这儿有一些黄沙,我们就来试一试到底行不行。”教师说道。于是,孩子们开始了有趣的探究实验。
在这个案例中,当孩子提出用芝麻来填缝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尊重他的想法,鼓励他说出理由,从而引发了其他孩子的积极思考。后来,孩子们想到用其他细小的物体来填缝隙,从而把缝隙里的水挤上来。 二、科学的方法支持——猜想和验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牛顿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没有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猜想是展开科学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合理的猜想是解决问题的源泉,而验证则能使幼儿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积累活动经验。在大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中,教师出示两个一样的瓶子(瓶子上套有气球),问:“小朋友请你来猜猜,这两个瓶子里的气球能吹起来吗?”“不能。”“为什么?”“因为瓶子是长长的,而气球吹起来后是圆的,它放不下。”一孩子回答。“对呀,我们吹的气球都是圆的。”马上有孩子附和。“我也觉得不能。因为瓶子是硬的,气球吹起来碰到硬的东西会爆炸的。”又有一名孩子回答。“我觉得行。不过得让老师吹,老师力气大,肯定能行。”一名孩子抢着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那到底行不行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教师引导。“我们来试一试。”孩子们说。“好,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看看这两个瓶子里的气球到底能不能吹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一段快乐的探究之旅。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充分的、有根据的猜想,然后提供材料让孩子亲自做实验,验证结果。这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又能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使探究的方向更加明确。
三、丰富的材料支持——有趣和有用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探索环节,而材料则是其有力的物质保障。有趣和有用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还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这里的有趣包含喜欢、新鲜、可变、挑战的意思。如大班科学活动《站起来》,要求孩子们将全部的操作材料放在一张纸上,探究如何在变小的纸上把全部的东西都立起来。操作的材料始终都是这些,但是却一步一步变化着、难度在递增。纸慢慢地对折、对折、再对折,逐渐在变小,对孩子的挑战却逐渐在增大。可变的充满挑战的材料,让孩子们始终都充满了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有用的材料就是指有价值的材料。如大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当孩子们发现“有洞的瓶子上套的气球能吹起来,而没有洞的瓶子上套的气球却吹不起来”时,教师可以就此通过“这是为什么呢”的发问引导孩子们探究原因。通过教师提供的小纸屑,孩子们拿着有洞的瓶子操作起来。经过亲自操作,孩子们兴奋地发现:原来小纸屑都飞舞起来了。这里教师提供的小纸屑,就是很有价值的材料。借助它,孩子观察到了有趣的实验现象,从而支持了探究活动的操作。
四、适宜的行为支持——引导和等待
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如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和情绪,倾听他们的谈话,从而了解每个孩子的操作情况和思维过程。在幼儿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幼儿动脑筋解决问题,如通过必要的提问、建议等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和原理迈进,从而支持他们的活动。如大班科学活动《挤呀挤》,它要求孩子将核桃、花生、大米全部装在瓶子里。在第一次探索活动后,有些孩子没能将材料装进瓶子里。这时笔者就叫孩子将所有的材料都拿到前面来,让孩子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哪一组装的最多,哪一组装的最少?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后请有所发现的孩子来介绍是怎么装的,最后再让全部孩子动手操作,进行第二次试装。在操作活动中,出现了幼儿把大米、花生、核桃都混在一起,然后一粒粒地拣花生的情况,对此,教师轻轻地说一句:“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怎么使用工具又快又方便地拣起花生呢?”这样引导,就能使有的孩子想到用篮子进行筛选,因而很快把大米筛选出来,剩下的花生和核桃就很容易分了。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通过细致观察、有效提问、科学建议来引导和支持孩子的操作。
在幼儿活动中,教师适宜的行为支持还有等待,即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从而愿意给孩子留足自主的思考、探索空间。在探索活动中,幼儿主动地探索发现并获得知识和了解事物,从而促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幼儿具有个别差异性,反应的快慢不同,能力的强弱也不同,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必然存在差异,所以不能强求一致,应该给予幼儿充分思考和探索的时间,不应该急躁。
总之,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情感、方法、材料、行为方面的有效支持,让幼儿亲历探究、喜欢探究,进行有价值的探究,从而在科学活动中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