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羁旅诗教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古诗鉴赏-羁旅诗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适用区域 全国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羁旅诗 教学目标 掌握羁旅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羁旅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羁旅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 提高羁旅的综合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羁旅之愁。今天我们走近他们的身边,去听听他们的心声。 二、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的羁旅诗。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鉴赏提示:

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次”:

驻扎,停泊。“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羁旅诗概述

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考点2

羁旅诗的常见意象

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代表性意象) 2、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代表性意象) 3、寒蝉——悲凉。 4、猿猴——伤感。

5、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6、沙鸥——飘零;伤感。

7、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8、凄风、苦雨——人生的失意;伤感。

9、杜鹃——环境的凄凉;人的哀伤,思亲、思乡;忠贞。(羁旅诗重要意象,送别诗也常用) 考点3

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直接叙写思亲怀乡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二)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绵绵的乡愁。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三)抒发抑郁不得志之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唐)杜甫《旅夜书怀》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唐)马戴《灞上秋居》 考点4

羁旅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如《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凄清的景象抒发了羁旅者的愁思。

2、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如南朝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前两句以流云南逝、大雁来归写出了自己南归的行踪和急切的心情,后两句由实入虚,进入想象,以揣测故园篱菊,花事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渲染。

渲染指的是诗歌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一个事物,以使事物的形象更为突出或突出某种气氛或烘托某种情思。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就渲染出孤清、冷寂的气氛,与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相吻合。

4、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代为之思(联想)。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例题精析

定势思维法:

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 信息三看法: 1.看标题。 2.看注释。 3.看题干。 【例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

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题干】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 【答案】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分)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解析】定势思维:景色题简答模式——描写了+场景再现+特点+景色(图画) 【题干】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②化用窦

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解析】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例题2】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题干】1.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

【答案】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暗”字,突出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解析】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