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在涵泳品味、字斟句酌中,领会作者的感情,揣摩品味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 “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4、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端木蕻良名字的由来

1936年夏天,从北平来到上海的他,忽然想起当时上海文化界有一种模仿人名字和文字的坏风气,于是决定给自己取一个别人难以模仿的笔名。经思量再三,他把平时少有人用的复姓‘端木’作为姓氏,把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二字移来作名字,这样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当时正处于国民党蒋介石布下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启用‘红’字显得格外刺眼……按照谐音他把“红”字改为“蕻”。当时负责《文学》月刊的编辑、作家王统照在审阅来稿时看到了这个笔名,又觉得有些不顺眼……就将“粱”字给改成了“良”字。于是端木蕻良的笔名就这样沿用了下来。”

2.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3. 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4.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端木蕻良(hóng)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污秽(huì) 斑斓(lán) 怪诞(dàn) 蚱蜢(zhà měng) 浆液(yè)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奇怪,古怪。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倾听誓言,整体感知内容。

现在请大家认真欣赏课文朗读视频,整体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 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由战斗而牺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点拨: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出示《铁蹄下的东北》视频片段,理解当时东北人民的现状。

讨论: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活动二:大声朗读,触摸挚爱的土地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