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金融历史学者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有感 下载本文

读世界金融历史学者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有感

《货币战争》一书主要写金融。由于文笔流畅,且引述了许多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名人语录等,它引人入胜,勾起了一般读者对枯燥金融问题的兴趣,这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但遗憾的是,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 货币战争读后感(一)

最近有幸拜读了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我心慌地有点发毛,这简直就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在阅读了这本书多次以后,联想到去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一事,我似乎有所启发:到底什么是货币战争?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拿破仑曾经说过“当一个政府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掌握局势的便是银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领导人,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利。”诚然,货币是没有国家的。国际金融家作为精英圈子的成员,旨在建立一个单一货币的全球经济、全球政府。他们自然没有那么大方,根本的利益在于在这个框架下,他们可以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以使他们奴役世界更加便捷更加随心所欲。国际金融家经过几辈人的努力废除货币国家化,制造了

种种危机来阻挠,从美国内战的阴谋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失信,美元就是他们翘起世界的杠杆。

在1971年,世界货币体系最终与黄金脱钩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在黄金灿烂光芒的照耀下,竞相融化。1971年一盎司黄金价值35美元,到2006年一盎司黄金则价值630美元。35年来,相对于黄金的价格而言,意大利里拉的购买力下降了98。2%,英镑的购买力下降了95。7%,法国法郎的购买力下降了95。2%,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了94。4%……当通货膨胀的美元贱如草纸时,当美国只能“破产保护”而各国只能怀揣巨额的美国国债无法兑现时,当英美最终用货币最终形式的黄金来定价时,作为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当如何自处呢? 货币战争读后感(二)

首先感谢能推荐这样一本好书。《货币战争》这本书在2007年刚出版的时候,我便买来通读过一遍,我相信他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跟大家刚读到它的时候感受是一样的,人类总是对阴谋论的东西存在着无限好奇。后来,优酷推出的宋鸿兵老师主讲的《鸿观》节目,我也一集没落的看完,总体来讲,从2007年《货币战争》出世以来,经历过追捧、批判、怀疑到后来内心是接受的一个过程,在节目中宋鸿兵老师还是坚持他最初的观点和书中的论点,这点难能可贵。说一下,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吧,我认为战争的背后的本质就是资源的掠夺,所以货币战争将传统阵地战场搬到金融中,尤为贴切。

众所周知,西方的银行都是控制在私人财团手中,所以西方的央行是由私人控制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不知道网评中,为什么那么多学者专家都要批评这一点,怀疑这一点,我认为,央行最终是由私人控制还是有国家控制并不重要,重要的央行实际发挥的作用,对于市场,对于经济,对于金融是否有利。如果,一个私人控制的央行,对市场、对经济金融的调控做的很好,这就是一家好央行,反之,市场乱了、金融秩序乱了、经济调控不好,那即时这家央行是由国家控制,那也不见得是一家好的央行。读后感?我曾经在公司的一个金融兴趣小组活动中解读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说过,美国的银行都是私人的,美国财团与美国政府的关系,正如宋鸿兵老师在《货币战争》中所说,虽然有些论点过于激进,有些过于演绎的成本,但是整体是抓住了美国政府与金融财团关系本质的。

任何金融经济行为,从广义理解,都是一场货币战争,国家只是多个权利义务的集合体,国家之间的货币战争就是由这些纷乱复杂无穷多的个体之间发生的金融经济活动组成的。金融的本质就是个体间资源掠夺而产生,只是带着生产关系优化、资源再分配、提高生产力等面具。

无论如何,与金融行为直接相关的结果就是“分蛋糕”,蛋糕是分到了多个权利义务集合体中再进行平等分配的制度更好还是能者把蛋糕做无穷大的制度更好,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这个话题讨论了几百年,争论了几百年,两种制度争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