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斌八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下载本文

《六国年表》(节选) (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专题三(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专题四(文言知识:文言被动句式) 专题五(文言知识:宾语前置现象) 专题六(文言知识:宾语前置现象) 专题七

一、专题具体内容如下:

每个专题包括:专题名称,专题导语,文本,注释,相关练习等。

[练习]包括“阅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层面的内容。“阅读与探讨”侧重帮助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和问题探讨。“积累与应用”一方面侧重对与该专题选文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加以梳理和训练,重点介绍某一点知识;另一方面注意介绍一些语言文化知识,是文本语言文化知识的拓展。

教科书特点:

……教科书在编写正文之外,又有译文,还有各种点评、旁注,包括古人、今人和编写者自己的主流,对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字表达等均有涉及,选材广泛,有助于高中生对《史记》的深入学习。

全书的“阅读与研讨”重视发掘全文的思想价值,也能够突出《史记》的文学性;“积累与应用”注意多方拓展。分单元系统梳理文言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让我们颇感惊讶的是,旨在“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选修课程目标)的选修课,居然要同时承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甚至于从表面上看,在这方面功能

的发挥甚至超过了“寻觅文言津梁”这样的专门性文言文专题。因为,在这门课的教材当中,竟然专门对“文言知识”进行了整理(前述无锡徐忠宪老师看来有点冤枉好人哦!),对文言知识的重视,甚至超过了现在高二、高三年级还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因为,它为了避嫌,刻意地简化、删除了原来非常注重的文言知识(单元知识短文)内容。

为什么苏教版教材编者要把对文言文知识的重视摆在选修课程当中来加以体现(许是必修教材中人文主题的编排体系无法兼顾这一点,因为必须在文言集中编排时才可以这样操作),以及它这样处理的合理性,我们先且不要说它。我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浙江省的课程与教材系列,同江苏省的是迥然不同的。昨天胡勤老师已经介绍过了,我们除了必修教材采用苏教版,选修课程体系及教材都是另外安排的。在浙江省目前已经确定的5门“选修课”中,要说与文言文有关的,是高二上学期,紧跟在必修五之后学习的“《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教材),还有是高三上学期的“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人教社教材)。那么试问,在学习“《论语》选读”课程时,要同时像江苏的“《史记》选读”那样,承担起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来,恐怕难度不小。一是语文版的“《论语》选读”教材,并没有像苏教版“《史记》选读”那样,在编写时就有意识地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换句话说,“《论语》选读”选修课程与教材,并不能同苏教版的必修教材一道,构成一个有机的学习系列。至少,语文出版社的编者,并没有在其教材当中,体现对“文言”的重视(不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当中,在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中,都专门列出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要求)。

——当然,教材没有做,教师还是可以做的,不是提倡“二度开发”嘛,可问题是,好的甚至经典的文言作品,未必就是合适的文言教学文本(比如《滕王阁序》与《逍遥游》)。《史记》中的传记文本,是相当理想的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文本(“寻觅文言津梁”可证)。可是我们设想一下,在教学《论语》文本的过程中,要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真的是强人所难哟。因为,典型的文言文,是秦汉时期的书面语,可是先秦的“口语”,同地道的文言,真的是差别大得很呢。(省教研室《〈论语〉选读》的配套作业本情况)。

就算“《论语》选读”课程可以承担起这项任务,那么再追问一下,高二下学期呢?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是“语言文字应用”与“外国小说欣赏”,一个学期都远离文言文,想起高考的压力来,老师与同学会不会担心呢?用什么来填补这段“空白”呢?(浙江文艺版的《文言学习手册》)

来自《教学大纲》的,来自《课程标准》的,还有来自教材的,疑问同困惑都很多,

势必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来。使得本已经千疮百孔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更加让人担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