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防御。不做区别,一概视之为秘密,就会把禁止的幻想、欲望、记忆都隐藏在其下。分析家不能强迫患者吐露隐私,只能向患者询问保密的动机。“您不必说出秘密的,只要说出您不能说的理由就可以。”“您如果告诉了我,会有什么感觉呢”
见诸行动也是常出现的阻抗。例如,把对分析家说的话再说给别人也是见诸行动,目的是要削减移情反应,或者把对分析家的移情置换给其他客体。在见诸行动中最多见的是,患者很难在治疗中当面说给分析家的内容,却可以讲给别人。
也有“逃向健康”的阻抗。有时患者的症状会突然消失。反问说:“现在症状消失了,不必再探索无意识了吧?”原来患者是为了不吐露痛苦和羞耻的无意识,才摒弃了精神症状。精神症状虽然消失了,可无意识的冲突并没有被解除。
⑸认识阻抗
分析家的第一课题是认识阻抗。弗洛伊德曾这样说过:
“阻抗越深,分析家与患者的联想之间的距离就会越远。分析家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强求患者,而应该耐心倾听。倾听是重要的,倾听前应做好准备。揭开阻抗的盖子是克服阻抗的第一步??这里需要解释技法,需要诀窍和反复练习。”
阻抗明显时容易识别。复杂和模糊的情况,或者遇到自我和谐的或者时就很难准确判断。 如果患者能够理解分析家的意图,认识阻抗就很困难。如果患者要回避的内容是强有力的本能时,也很难认识阻抗。在经验丰富的分析家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治疗,是学习阻抗的最好方法。
分析家最好一边听患者讲话,一边自问:“现在,患者是在接近无意识中的有意义内容呢,还是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则隐藏着阻抗。“患者是在每次治疗中不断补充有意义的内容,还是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意味着阻抗。
⑹显现阻抗
解决阻抗的第一阶段是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在进行阻抗,即让患者意识自己“在阻抗什么?”“为什么阻抗?”和“如何阻抗”。患者在认识阻抗时,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患者“合理的自我”部分越强,越容易认识阻抗。阻抗越明显,也越容易看出。这是指阻抗的清晰度。如果想让阻抗付出水面,分析家应耐心等待阻抗的发展。此时,沉默是最好的方法。分析家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患者自己加以说明。掌握的时间恰当,患者则不会否定阻抗。若过于着急,则反而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
患者忌讳谈及的某些问题,分析家应以闲聊的方式让患者说出有关这些问题的主要想法:“我不是让您说出性方面的事情,而是希望您说一下对性难以启齿的理由。”
也可以就事论事,提示患者。例如,对迟到的或者说:“您想回避什么?今天迟到了,又不肯说话。”
分析家为患者合理性自我提供依据,帮助其认识阻抗。而且不能将之肯定为阻抗,只应提示有那种可能性。不能让患者感到被指责,也不能让患者认为阻抗是由于懒惰或卑怯而产生的。
⑺治疗初期进行阻抗教育合适吗?
分析家应告诉患者,阻抗是由患者造成的。 分析家使用“像在逃避什么”、“像在隐瞒什么”“像是错过了什么似的”的话来形容,较之用“阻抗”一词要好。有必要告诉患者,寻找阻抗,进而分析阻抗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阻抗不表明患者有什么失误或犯了什么错误,因而不会受到指责。这是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必修课,也是有成效的工作。患者身为成人,应主动地进行自体分析;分析家作为专家,不应支配而应协助,这就是分析。
⑻有关阻抗的规则
弗洛伊德没有使用“规则”一词,而称之为“推荐”。即它们不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法
26
则,而只是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而已。
以下为有关阻抗的技术规则。
①“在分析内容之前,先发现阻抗。”如果患者要回避手淫和自责,手淫和自责是其内容,回避的态度则是阻抗。分析家在分析手淫之前,先分析回避的态度。
②“在分析本我之前,先分析自我。”先对自我的态度进行解释,再发现。 ③“从表层着手分析。”这里所说的表层指的是无意识的表层,即接近现实的表层。
2)移情
移情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 移情是对分析家的情感反应。即在分析状态下,把在幼时对自己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特别是父母的无意识情感态度转移到分析家身上。这种情感态度在当时的分析现场得以重现。患者对待分析家,如同是在对待幼年时期的重要人物,可是患者本人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情感态度转移。
移情也是一种阻抗,即移情阻抗。弗洛伊德最初把移情视为分析的障碍物,可是回来他将移情转变为有效的治疗工具。通过对阻抗的分析,特别是通过移情阻抗的分析,使患者获得领悟,意识到可以发现并且解除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早年冲突。
精神分析治疗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对阻抗和移情的解释上,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分析家必须认清移情,不要因患者移情的产物,如厌恶、愤怒、爱慕、指责等态度而惊慌不安,要极力发现这些感情和行动背后所隐藏的无意识的意义。
⑴移情的迹象
移情分为两种,有正(肯定性)移情和负(否定性)移情。产生正移情时,患者会喜欢分析家;产生负移情,会对分析家心怀憎恨。正移情对治疗有很大帮助。但是,过分的正移情使患者一心想讨好分析家,想得到分析家的爱,反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分析。
发生不同的移情时,患者的行动也会发生变化。这种行动变化,被称为移情的迹象。对分析家产生正移情时,患者会提前到治疗室等候分析家;会更注重自己的穿戴和形象;对治疗的环境也很关心,会说些“我很喜欢治疗室的那幅画”之类的话;会做一些与分析家有关的梦;常表示治疗效果好;即使在家里,也经常想起有关治疗情境和分析家的事情;对分析家本人的状况也更关心等。
产生负移情时,患者会经常抱怨因治疗而导致的诸多不便。 分析家应考虑:“为什么在这时候说这种话”或“在你心目中我是谁?是你内心世界的父母、还是??”等。从提问中可以发现有意义的移情。
⑵移情的临床意义
移情是患者将幼年期与重要人物体验过的情感活动注意到治疗者身上的现象,从而使患者有机会在分析状态下经历往日的情感。这是通往幼儿遗忘症和幼儿神经质的捷径。“幼儿期遗忘”指忘记了幼儿期的事件。这些事件会成为心理冲突的核心。孩子希望获得母爱,但母亲未能给与,这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停留在潜意识里未能消除,就成为神经质的病因。这种早年的心理冲突状态被称为“幼儿神经质”。通过移情,患者会重新经历无意识的心理冲突,领悟到自己的体验是幼儿期经验的重现,分析家是患者重新体验幼儿期经验的客体。意识到这一点会令患者感到惊奇。移情经历和过去有关,在现在的生活中体会过去的经历,能使患者更容易理解移情,并获得领悟。
患者对分析家产生性欲并公开地提出性的要求称为色情移情。 弗洛伊德对移情的优点是这么阐释的: “移情有两个优点。患者把分析家摆在自己父亲或母亲的位置,这时分析家成为患者的超我。新的超我和原来的非合理的超我不同,可以纠正父母在教育中的失误。但是,分析家不能利用这一点。做个好老师或以模范作用改变一个人的确是件好事,可是那样做只能重复
27
父母的失误,重复忽略孩子的独立性而养成依赖父母的失误。因为分析家成为患者新的依赖对象,所以同样具有教育和改变患者的心理,但前提是要尊重患者的个性。
移情的了一个优点是,通过移情患者可以全方位地看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重要部分。移情行为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行动表现出无意识的内容。”
移情一方面是可以利用的治疗手段,另一方面又以阻抗的形式阻碍着分析。对移情的危险弗洛伊德这样分析:
“移情的危险在于患者不认为移情是对过去的再现,而认为是现实的体验。患者像一个缺乏判断能力的孩子,当体验到恋情时,认为自己深爱着分析家;当恋情遭拒后,又会转向负移情,对分析家产生敌对和憎恨,将治疗初期签订的合约抛在脑后,甚至想终止分析。
分析家有必要在患者陷入这种混乱之前反复提醒,让患者意识到,他所体验的感情,实际上只是过去的再现。因为,一旦患者的恋情或者敌对情绪发展到极端状态,分析家如何解释都是徒劳的。因为,分析家应及早准备,将可能出现的麻烦消灭在萌芽状态。
如果分析家能够成功地让患者理解移情现象的本质,并让其意识到移情阻抗的危险,就会有利于治疗。患者不会忘记移情体验,移情体验较之其他任何体验都强烈。”
如果患者希望讨得分析家的喜欢,也会出现症状的好转。这里既有正移情的作用,也有分析家暗示的作用。但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治疗效果在转为负移情时会转瞬即逝。
⑶增加移情反应的因素
分析家对个人情况守口如瓶(匿名性),会增加患者的移情反应。对分析家越缺乏了解,患者就越容易将自己的想象投射到分析家身上。如果熟悉就无法产生错觉,也就无法产生移情了。
分析家对患者的言行保持中立态度,会增加移情反应。患者由于分析家的示爱(如握手、馈赠礼物、爱的表白等)而产生的是恋情,这不属于移情。
治疗过于频繁或治疗时间过长都会增加移情反应。 分析家对移情现象表示出关切时,如解释说:“您最近好像经常做和我有关的梦。”也可以增加移情反应。分析家向患者解释回避移情反应的阻抗现象时可以提问:“您好像在回避谈到我,是吗?”这是对移情阻抗的解释。
除此之外,当分析家对患者的移情反应不置可否且不感到焦虑时,患者的移情反应也会增加。
3)反移情
分析家将患者错认为自己内在客体的现象称为反移情。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反移情。另一种反移情是患者将自己的内心客体投射给分析家,让分析家扮演其中的角色,这被称为角色反应的反移情。在这一过程中,投射认同这一防御机制发挥着作用。
⑴制造分析家内心冲突的反移情
反移情是分析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反移情可能导致分析家的分析失误,甚至失败。反过来,分析家可以利用反移情来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分析家错认为患者是自己幼年期的内在对象就是“反移情”。当陷入反移情中时,分析家无法正确看待患者。可以因为发生在无意思里,不容易被察觉。所以要成为分析家,还要接受个体分析。
反移情是分析家对患者的情感反应。通过对患者的情感反应,可以表现出分析家无意识中的冲突。
分析家对患者的反应有意识领域的和无意识领域的。反移情属于无意识领域,意识领域的反应是逆反应。即分析家有时遇到某些患者时会感到焦虑,会切身体会到内心的各种情感,但并非都是反移情。当分析家的情感反应与患者所表现的行为以及现实情况相符时,而且不影响治疗关系时,这种情感反应因成为逆反应。这属于意识领域里的情感反应。在分析治疗
28
的实践中,分析家可以理解为“患者也会给其他人这样的反应。”这种逆反应可以作为非言语的资料,让分析家通过观察自身的意识性情感反应,更深入地理解患者行为的潜在意义。
大部分的反移情和逆反应不同,存在于无意识领域,发生在分析家的意识之外。通常,分析家只有走出反移情之后,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对反移情将出现时的前兆有所了解。
反移情的前兆如下:分析家希望自己成为患者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希望患者依赖自己;分析家希望自己拥有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分析家有操纵或支配患者的欲望;分析家在为异性患者治疗时感到愉悦;分析家无法治疗具有某种冲突或某种障碍的患者;分析家有偷窥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好奇心,对患者的私生活寻根问底;不愿意寻求患者的病因,不愿意提出相关问题;无法自如地解释患者的冲突,或一想起患者就心烦;分析家常常出现失约、口误、算错治疗费;分析家常讲起某个患者,或做关于某个患者的梦,或时常想起那个患者的情况;分析家对患者产生罪恶感、愤怒、过度的同情心或担心、对性方面关心等深刻情感反应均属于反移情的前兆。
有时,由于分析家的反移情而影响治疗,给患者造成麻烦。 为了克服反移情,分析家必须接受个人分析,还必须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分析的案例进行督导。此外,还有必要在与同事们的非正式聚会上谈谈自己的治疗体验。在与同事之间的闲聊中,如常谈到某个患者,就可能发现反移情。
⑵患者制造的反移情角色反应
弗洛伊德认为,反移情会妨碍治疗,但海曼和桑德勒认为,反移情是理解患者的桥梁和工具。桑德勒教授认为,有一种反移情是分析家接受了患者赋予分析家的角色,做出角色反应的反移情。角色反应是一种反移情,是分析家默认并身体力行了患者赋予自己的角色。患者会利用投射认同的防御机制,如故意引得分析家生气来招致分析家的指责。这类患者因为背负着罪恶感,会产生受罚的欲望,所以力图赋予分析家惩罚者的角色。分析家通过分析自己的处罚行为,才能洞察患者的负罪感和希望被处罚的角色。也就是说,患者赋予了分析家反移情角色反应,通过分析角色,分析家可以把握患者的内心冲突。
4)领悟
精神分析的终极目标,是使患者具有成熟和满意的心理适应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患者应先领悟自己的无意识冲突。领悟的深度是多样的,由认知上的理解直到情感上的充分觉悟。
领悟可分为两种,即理智领悟和情感领悟。
前者是从表面或者认知层面上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只靠理智上的领悟无法解决无意识中的冲突。因为,单靠头脑认识来改变人格是十分困难的。只有靠切身的体会及心灵认识才能改变一个人。
情感领悟比理智领悟更有意义。患者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情感领悟,才会真正了解问题之所在,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始发领悟指对病因的领悟,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是由于过去的某件事或与过去的某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动力领悟指察觉到自己的冲突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某些患者对现在的精神动力过程已获得情感领悟,对精神力量的发展也有了认识,可是不知道其根源所在。还有的患者已对病因获得领悟,可是领悟不到过去的事情是如何影响着自己现在的生活和人格的。能够理解作为病因的冲突对现实生活和人格的影响,就是动力领悟。
情感领悟对患者具有重大的治疗意义。通常情感领悟在自我无意识冲突的阻抗减弱时产生。因为,只有当自我能够接受曾被回避过的驱力派生物之时,才使领悟成为可能,而这些通常要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努力之后才能获得。但有时短时治疗也能获得情感领悟。这往往发
29
生在:患者的领悟力强;目前的主要冲突接近意识领域;分析家掌握了患者冲突的核心;患者信任分析家,两者形成了良好的治疗关系。一般来说,这种治疗比始发领悟更易出现在动力领悟里,具有戏剧性。
由于动力领悟强化了患者的自我机能,症状也随之逐渐好转。但因治疗为期过短,无法深入领悟神经质的冲突,因此也就无法经历修通过程,这也是其局限性。
5)修通
大部分患者接受精神分析需要很长的时间,其原因是获得情感领悟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理智领悟可以带来患者的根本性变化,那么,只需在治疗初期向患者说明他的内心冲突和障碍的原因,或者利用有关的书籍加以引导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因为,分析家往往在治疗初期就已经能够准确地洞察到患者的无意识冲突。但是,即便分析家已经有所洞察,要让患者从情感上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还需要经过修通的过程。
一般来说,领悟越是情感化、个体化、其治疗效果越好。领悟从意识层面到达无意识深层时,治疗效果最佳。当患者的领悟从现实的人际关系中经历的动力性冲突扩展到始发源的领悟时,其疗效显著。
不论领悟达到何种程度,都有阻止无意识冲动和驱力派生物浮现到意识层面的可能。因为,阻止联想的自我防御和妨碍治疗的阻抗会持续不断地出现。通过一次回忆和解释而获得的领悟,很难维持其效果。常见的精神分析治疗是阶段性的、反复进行的系列治疗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分析家反复地加以解释,直到患者对阻抗的无意识内容达到理解和整合为止。
在修通过程中,常会出现前进两步、后退一步或两步的情况,前进和后退会反复出现。也就是说,患者会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更多的无意识冲动和焦虑,转而着手解决冲突和减轻焦虑,如此周期性地反复进行着这种过程。这是“恶化”与“好转”的反复过程,是“好转状态”递增的过程。
分析家应该帮助患者认识幼时的冲突或情结正在现实生活中重现,并从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机能的角度去阐述问题的实质。因此,修通过程是在取得期望的领悟之后,逐渐反复地扩容患者领悟的过程。
有时,在对现实的移情现象或对患者的过去生活中的冲突进行分析时,修通就开始出现了。此时,虽然患者的修通过程还没有被充分地整合,却是对逐渐被意识化的内容不断探索的过程。尽管患者反复地联想同一个内容以及只谈熟悉和“安全”的话题,均属于阻抗的表现,但是反复联想同样的内容时,伴有情感反应、不断补充新内容和进行新的联想,则属于修通过程。
在修通过程中,分析家负责解释并帮助患者理解冲突,让患者产生最大限度的领悟并加强自我整合机能。重复地解释往往会使分析家变得单调乏味,因为,分析家在进行解释时应当不断地变换方式。为了做到这一点,分析家应时常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转换表述方式,患者在患者的联想过程中选择话题,还可以试着打一些寓意丰富的比喻。
仅靠领悟无法获得戏剧般的治疗效果,不进一步去开发新的适应方式、不使内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进行整合,这种领悟则无法引起治疗性的变化。因此,修通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患者利用深入的领悟努力改变自身的状况。当患者利用领域或修通以及在精神内部结构的变化基础上,为了适应生活而表现出成熟的举止时,分析家应予以支持。有时,新的适应方式或解决冲突的尝试会很不熟练,甚至失败,分析家应当鼓励患者在自我结构方面进行新的、有效的改变。
患者的行动也可能出现新的神经质症状。例如,害怕异性的年轻男子终于敢和女孩约会了,但两个人没有成。在这里,重要的事实不是结果,而是他敢于接近女性这一行动。如果分析家在修通过程中,把分析的焦点放在“神经质的行为方式招致了失败”这点上,就等于在强调患者的弱点,也就无法有效地指导患者。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