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说课稿 下载本文

讨论“土壤”时,可以提醒学生结合《我的母亲》中母亲四种角色的共同点来思考,学生得出,土壤主要是“爱”。

关于“树干”部分,学生会有分歧:教师提示:

爱,产生了“尊重”与“宽容”;“尊重”产生“民主”和“平等”;“宽容”孕育了“理解”与“随和”

讨论明确:“土壤”是“爱”,“树干”是“尊重”与“宽容”,其他都是“枝叶”部分。

再看“小树”

小树在大树的滋润下成长得如何?

根据相关情节,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小树的“土壤”也是“爱”,而且不比大树浅;“树干”同样粗壮。唯一不同的是“枝叶”部分,还不太繁茂,但是可以看出,正在茁壮成长。

●继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两对父子关系?

(讨论明确:为了强调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和良性循环。只要父亲能把孩子当兄弟当朋友,儿子自然愿意与父亲友好相处。而且等他们成为父亲后,又会同样的教育方式影响下一代,代代相传,良性循环) 总结主旨:

经过讨论,我们认识到,“父亲”与“我”不是“大树”与“小鸟”的关系, 不存在“依附”与“被依附”,而是“大树”与“小树”的关系。也就是作者所提倡的“平等”、“民主”、“尊重”、“宽容”的现代化的家庭关系。 课文分析虽然结束了,但是文章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

五、热点讨论 拓展深化

1、 为什么中国的父子关系一直都很难成为兄弟关系?(5分钟) 不仅是汪曾祺,近现代以来,还有许多作家、许多父亲一直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比如王朔写了小说《我是你爸爸》,贾平凹写了散文《两代人》,鲁迅写了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随感录二十五》?? 那么,答案究竟是什么?

(讨论总结:与西方“提倡个性,尊重个体”的思想完全不同,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明显,“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

5

传统思想严重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百姓,父子之间实质上是君臣关系,没有平等,注重的是秩序和权威。)

2、你怎样看待“养儿防老”这一思想?(10分钟)

中国的家庭,几乎每家都想要生一个儿子,农业社会如此,现在依然不变,尤其是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后,许多生了女儿的家庭更是磨刀霍霍。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太少,而且,“养儿可以防老”,你怎样看?

讨论后教师总结:

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为子女,相互关心和爱护是必要的。这种爱,不一定是朝夕相处,但是一定不是等价交换。它自然而然、发自本性,它平等独立,不求回报。只有这样,两代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才能走向进步。

六、作业巩固 走进生活

1.与父亲就“父子关系”话题谈一次话,事先设计好话题,并记录下谈话内容 2.阅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与本文相互对照。 3.小作文:我看“国”与“家”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怎样构建和谐的父子关系,实际上,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关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思考并完成以上作业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文章中对“父子”关系的理解上升到生活中对“社会”关系的理解的过程,课本与生活结合。)

资源整合

整合了《语文》教材、相关著作、网络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共同促进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如果说这两节课还有可取之处,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三点: 1.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2.通过现实问题的讨论串联起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3.关注学生的未来,既教书又育人。 当然还存在不足:

过于注重对文章的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有点波澜不惊

6

改进:引入更多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修身,才能具有一颗爱的心灵,才能齐家;

齐家,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两代人的关系,才能治国;

治国,才能让小“家”稳定,大“家”和谐,才能让整个国家永远安定、和平!

感谢各位老师的倾听,敬请批评指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