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分层教学尝试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一种在集体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策略。它融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试图在班级教学与因材施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者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互补,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 一、了解差异,学生分层
在保持原教学班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将我所教授的实验班的学生共38人分为A、B、C、D四个层次。其中A层10人是数学基础好、入学成绩较高,中考成绩在80分以上、学习态度很好、数学学习方法较科学、兴趣较浓的学生;B层12人是数学基础一般、中考成绩在60至80分之间、数学学习态度较端正、方法一般、兴趣一般的学生;C层10人是数学基础较差、中考成绩在30至60分、数学学习态度较差、无正确学习方法、无学习兴趣的学生;D层6人是数学基础很差、中考成绩在30分以下或没有参加中考的、数学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差、兴趣低、接受新知识慢或根本不愿意接受新知识的学生。 二、设计实验方案
美国加里•鲍里奇(GaryBorihc)博士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中指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保证正是依靠了教学目标的明确设定和落实”。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然后把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既是决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依据,是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 三、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 1.分层“备课”
备课是运用分层教学目标的初始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不使分层留于形式。例如:在设计《函数的奇偶性》教案时,我预想对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D层学生学习侧重点:
从图形判断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的粗糙含义(点对称、轴对称)。 C层学生学习侧重点:
从图形判断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的粗糙含义(点对称、轴对称)→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语言表达)。 B层学生学习侧重点:
奇函数、偶函数的粗糙含义(点对称、轴对称)→奇函数、偶函数的精确定义(抽象为数学语言)→利用图像观察法、特值代入法解决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问题。 A层学生学习侧重点:
奇函数、偶函数的精确定义→奇函数、偶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奇函数、偶函数的证明方法→函数的奇偶性的证明及综合练习。
2.分层“上课”
分层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便是对学生实施分层授课,这也是整个分层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限于实际条件,不可能将同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教室上,因此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是一个大问题。
其实上课,教师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分解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直观问题,例如《函数的奇偶性定义》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奇偶性概念分解为一系列的变式训练题。
(1)概念形成分层变式训练题(此类题为低层同学解答): 例1:设f(x)=3x2,g(x)=x5
变式训练1(D层解答):①f(1),f(-1),g(2),g(-2); ②f(),f(-),g(),g(-);
变式训练2(D或C层解):①比较f()f(-);g()g(-) ②f(-x)f(x);g(-x)g(x);
低层铺垫,启发学生尝试探索,为引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2)概念深化分层变式训练题(此类题为中层同学解答): 例2:对于奇函数的定义式:f(-x)=-f(x),有 变式训练1(C层):f(-x)+f(x)= 变式训练2(B层):
(3)概念辨析分层变式训练题(此题为高层同学解答): 例3:变式训练1(B层):若f(x)=3x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①x∈R; ②x∈(-2,2]
变式训练2(B或A层):若f(x)=x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①x∈[-2,0)∪(0,2]; ②x∈[-2,0)∪(0,2)。
变式训练3(A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①f(x)=+;
②f(x)=x2+1,x∈{-2,-1,0,1,2,3}
这样低层次的学生也能直观感知奇偶定义中的实质所在,老师讲起来容易,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也容易。这样,学生找到自我的发展区间、看到自己的成绩与日俱增,课堂上乐意听讲。 3.分层“作业”
学生主要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为区别不同层次学生要求,C类学生的作业内容也不低于大纲最低要求,可以是课堂练习或是练习A组习题,内容较接近于例题或新旧知识相结合较简单题型,作业量要适中;B类学生作业多为习题A中较难题或习题B中部分题,作业量要充足;A类学生作业为B组中难些题或C组中题,也可以为课外补充题,鼓励他们做综合题或探究性问题。
4.分层“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是挖掘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潜力。
第一种方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数学必修课分层。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选择自学、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不同层次学生各取所需,教师集体辅导,学生在学习上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此方式对B、C层学生作用比较明显。
第二种方式是体现扬长避短、配有补差的分层。主要为D层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其尽量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针对A层学生的数学培优,主要是进一步提高该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其综合应用能力和技能技巧的培养,鼓励并促使其形成数学特长。
第三种方式是体现增强兴趣、开阔数学视野的活动分层。此类辅导形式有兴趣班、奥赛基础班、数学绘图、课外实践等,这类班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轻松、趣味性强。学生可以上网、看电影、社会实践等等。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开阔他们的数学视野。
5.分层“评价”
“教育评价是根据价值取向作出的体现特定主体需要和意愿的价值判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评价的首要标准是给学生关于他们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的反馈。”评价时重在形成性
评价,看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进步。
面对我校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很差的现状,确定了从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听课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学期成绩的综合评定方式,其评定方式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习进步程度、听课表现、作业情况以及单元测验成绩等,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这种做法的有效实施,改变了“整体划一、一卷定音”的传统考核评价制度的缺点,极大地提高了数学及格率与学生综合素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