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高考预测金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下载本文

上反映出西方社会( )

A. 个人自由出现畸形发展趋势 B. 福利制度助长社会享乐之风 C. 突破传统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D. 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典型症候 【答案】D

【解析】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他们试图摆脱美国社会既有的惯例和陈规,并逃离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希望走向自由,走向理想,实质反映出西方社会颓废、消极的精神危机,故D正确;A是材料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60分)

42题为必考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科学组织中,英国皇家学会的产生较为典型。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把具体的探索任务或研究项目分配给会员个人或小组,同时,学会还要求会员进行任何他们将促进学会目标和科学研究的新实验,定期举行会议,让会员通过做报告和演说向学会汇报研究成果,演示实验等,所有会员都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建立了一些专业学术委员会来指导学会各部门的活动。1665年3月,学会出版学术刊物《皇家学会哲学学报》。在科学研究方面,皇家学会致力于科学实验和科学创新。学会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等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中国之有科技社团早自明代始。明嘉靖年间,祁门人徐春甫在顺天府成立了一个名叫“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医学团体。在此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社团一直没有得到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晚清最后十几年,是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萌芽与创立时期。民国时期的科技社团,规模都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夏创立于美国。发起人是一批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中国科学社由于后来大多数会员回国工作,便于1918年把社所迁回祖国。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事业在社章中做了规定。这些科学事业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办《科学》月刊。第二,创办上海明复图书馆。第三,创设研究所。第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中国科学社的所有这些工作都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重要的科技社团之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方科技社团的相同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科技社团相比中国科技社团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相同点: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都有学术刊物;开展学术活动;重视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认识世

5第

界的新方法 背景:

①西方社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氛围形成;当时大学的保守陈旧状态,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②中国社团:西方资本主义扩张;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需要;辛亥革命的推动;近代新式教育的普及和留学教育的影响;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新文化运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特点:创立时间早;有传统社团和近代社团两种;发展曲折;由留学生国外创立再迁向国内;民间性,未经政府认证;自治性和学术性。

意义: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唤起民众对科学的认识;传播科学精神和方法;推动思想交流和经济发展;为以后学会发展树立了榜样。

【解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信息,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都有学术刊物、开展学术活动、重视科学实验研究和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等角度分析解答。

背景:根据所学,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科学发展等角度分别分析西方社团和中国社团产生的背景。 (2)特点:创立时间早;有传统社团和近代社团两种;发展曲折;由留学生国外创立再迁向国内;民间性,未经政府认证;自治性和学术性。

意义:根据“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出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根据“创办《科学》月刊。……创办上海明复图书馆”得出唤起民众对科学的认识;还可从传播科学精神和方法、推动思想交流和经济发展和为以后学会发展树立了榜样等角度进行总结。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1~20 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自宋以降已经迈入农商社会的门槛。农商社会的前身,无疑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之上的古代农业社会;农商社会的发展前景,当然应是现代工商社会。亦即农商社会是处在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工商业文明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从商品性农业的成长,市镇网络的形成,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启动,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以及交换手段、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角度概括出江南农商社会的五大特征。江南农商社会形成于宋元,成熟于明清,自晚清以后发生调整和分化。历史上中国宏观经济盛衰变化的长波受到生态、战乱和制度三个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尤以制度要素最为重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之下,东南沿海地区自宋元至明初已现开放型市场经济的雏形,却因明清专制集权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之打击而步履蹒跚,终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落后于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之世界演进大势。江南区域经济近千年的变迁轨迹表明,经济现代化历程是先从市场化发朝,再发展到工业化、城市化,即由商业革命引发工业革命,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

——摘编自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

6第

评价材料中关于农商社会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同意材料中关于江南地区自宋代以来进入农商社会的观点。

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促使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江南市镇兴起、市镇网络形成,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区域贸易、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扩展。市场容量增大,经济开放度提高,一些发达地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早期工业化进程开始启动,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向专业化分工、主要面向市场转变;纸币、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带有近代色彩的新经济因素出现并成长。

【解析】根据“11-20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自宋以降已经迈入农商社会的门槛”可得出观点:江南地区自宋代以来进入农商社会。然后,可表明自己的态度:赞同材料中关于江南地区自宋代以来进入农商社会的观点。依据材料“从商品性农业的成长,市镇网络的形成,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启动,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以及交换手段、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角度概括出江南农商社会的五大特征”,联系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展开评论,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50年,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随后,根据“整理已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简化规律适当补充”的原则,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又广泛征求意见,在“述而不作”的原则下,1951 年拟出《第一批简化字表》。1952年设立汉字整理组,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专门搜集草书简体字资料并研究规律,对常用字简化,同时精简字数。1953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二稿,此后专家们根据简化偏旁的方法扩大简化字数量。1954年《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三稿拟出,但由于简化字太多,出版印刷部门不适应。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简化汉字方案》最终在1956年在国务院会议通过并向全国推广。1977年又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在次年向全国推行,但是由于违背了汉字简化规律等原因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

——摘编自陈建伟《建国后的两次汉字简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群体参与;尊重汉字自身特点;渐进稳步推进。

(2)评价: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文化改革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字改革提供了借鉴。

【解析】(1)特点:根据“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又广泛征求意见”得出政府主导,群体参与;尊重汉字自身特点;根据“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化字表》”“1953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二稿”“1954年《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三稿拟出”“1977年又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得出渐进稳步推进。 (2)评价:可从汉字简化改革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文化改革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也为

7第

以后的文字改革提供了借鉴等角度分析解答。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政府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主要是基于对日作战的需要。同样,当蒋介石下决心用武力消灭中共时,冷战正愈演愈烈,同苏联的尖锐对抗使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可避免地同遏制苏联联系在一起。1947年间,美国政府中对国共斗争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中共如果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肯定会站在苏联一边,中共正在为苏联的“目标服务”,而且中共已经表明将“忠于苏联”。正是因为视国民党政府为“苏联在亚洲扩张的一大障碍”,美国政府立即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并不断增加对后者提供援助。当后者已经被历史的进程证明注定要垮掉时,美国政府仍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抢救。但是即使是为了遏制苏联,中国的重要性也只是相对的。美国的全球战略决定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只能是有条件的和有限度的,不论美国国会中亲国民党政府的“中国帮”和“援华游说团”如何鼓噪“不能忽视中国”,都不可能根本改变美国政府的决定。

——摘编自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美苏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国共内战中的对华政策,并指出制定这一政策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内战的结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答案】(1) 政策:扶蒋反共;服务于冷战时期的全球战略。

依据:中共取胜将增强苏联与美国争夺的力量;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

(2)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削弱了美国在东亚的势力;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雅尔塔体系。

【解析】(1) 政策:根据“当蒋介石下决心用武力消灭中共时,冷战正愈演愈烈,同苏联的尖锐对抗使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可避免地同遏制苏联联系在一起”概括得出:扶蒋反共;服务于冷战时期的全球战略。 依据:根据“中共如果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肯定会站在苏联一边”得出中共取胜将增强苏联与美国争夺的力量;根据“美国的全球战略决定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只能是有条件的和有限度的”得出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

(2)影响:根据“中共如果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肯定会站在苏联一边”得出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根据“国民党政府为‘苏联在亚洲扩张的一大障碍’”分析得出削弱了美国在东亚的势力;结合所学,国共内战共产党的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雅尔塔体系。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由于伽利略勇敢地宣传哥白尼的学说,1616年,被传唤到罗马的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所谴责了哥白尼的学说,并责令伽利略保持沉默。1632年,伽利略由于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被判处终身监禁,他的书也被列为禁书。在狱中伽利略继续力学的研究,并于1638年完成了《两种新科学的对话》。由于教会的禁令,这部书无法在意大利出版,只能在荷兰秘密刊行。这部书是伽利略最

8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