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会考学业水平考试第 二 分 册 下载本文

第 二 分 册

朝代演变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

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东晋——宋——齐——梁——陈 隋——唐 政治制度创设内容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 皇帝、三公九卿 秦朝:皇帝和中央集权 西汉: 郡、县制度 汉初:郡国并行制度;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推恩令

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具体三省六部名称职责)

选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世袭制) 秦朝:军功授爵

秦汉以后:察举和征辟(推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思想流变:

春秋:百家争鸣(儒法道) 秦:法家(焚书坑儒) 汉:汉初: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问题

西周:井田制(轮流耕作)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犁耕技术 西汉:代田法(赵过) 曹魏:屯田(军屯、民屯)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北人南迁,经济中心南移开始。 南北朝:南方经济发展概况(见书46) 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为重点需要背诵, “★”和“☆”是重要内容,需要加深理解甚至背诵(因人而异),其余理解即可。 一、 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3、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4、特点:南稻北粟 5、意义:(1)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3)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遗址 满天星斗 1、神话传说:

(1)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 (2)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炎帝、黄帝的传说占有突出地位 2、考古发掘

(1)存在着大量的精致玉器,目的和随葬品差别明显,社会等级已经存在 (2)最迟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3)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式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盛世” 3、“家天下”是国家产生后出现的现象

4、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1、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

2、二里头遗存中的宫殿式建筑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3、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化答大体以农业为主 4、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第3课 商超与青铜文化

一、 内外服制

1、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商朝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3、内外服制:(1)“内服”和“外服” (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朝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二、青铜时代

1、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2、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3、代表:司(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4、文字: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真实的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

5、农业依然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封邦建国:(1)目的:拱卫王室、扩大疆域

(2)影响:形成等级秩序;诸侯王拥有统治权,埋下天下大乱的隐

患;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二、周公“制礼作乐

1、周礼:嫡长子继承式、等级制、礼仪制 2、礼的本质:差异 3、乐的本质:和同 4、礼乐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社会大变革

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变革背景: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3、社会大转型 (1) ☆经济:土体私有、竞相占地、奖励农耕、追逐利益 (2) 政治:从“封邦建国”至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二、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转型,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2、☆地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3、☆内容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孔子 仁;礼;中庸之道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 (人治) 荀子 熔礼、法于一炉;性恶 法家(法治) 道家(无为而治) 韩非子 老子 肯定社会变革;提倡君主集权制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思想 兼爱、非攻;物理学、机械学等理论 墨家(显学,影响巨大) 墨翟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集成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

(1)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影响:①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

②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客观原因1) 2、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2)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 (3)影响:秦国由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主观原因) 3、秦统一

(1)时间:公元前230年制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 (2)☆原因: ①主观:商鞅变法

②客观:ⅰ七国对周边小国的兼并金额遍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 ⅱ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倾向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2、☆措施

(1)自称“始皇帝”(首创皇帝制度) (2)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三公九卿制) (3)地方政府设郡、县两级 (4)经济、军事、文化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建造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焚书坑儒 3、意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冷门课,可以忽视,反正语文课都上过)

一 、秦的暴政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1、秦的暴政超出社会承受能力

①统治者滥用民力②秦律繁多严酷③赋役沉重

2、秦沿用打天下治理天下的经验不适应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重功利、恃酷法②社会矛盾激化

3、统治者的内讧加速秦的灭亡:①宫廷争斗②互相杀戮 二 、第一次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2、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 楚汉战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主要人物:刘邦、项羽 结果: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 1、继承与变化

(1)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变化:①政令宽简 ②郡国并行 (3)影响:A、政局稳定、国力恢复增强;

B、分封制使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吴楚七国之乱

2、吴楚七国之乱

(1)背景:汉初,大封同姓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2)时间:公元前154年 (3)结果:周亚夫平定 二、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①黄老思想与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一致; ②黄老思想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一致;

③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2文景之治 ①时间: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内容:

A、经济上:轻徭薄赋,以农为本,减田租;

B、政治上:省刑约法,废除秦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③作用: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一、从“无为”到“有为”(政治、文化、经济、民族等方面) 1、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

①加强皇权,裁抑相权,启用亲信近臣组成的决策核心,称“内朝”或“中朝”。 ②创设刺史制度,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③ 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国的权力。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1、采纳董仲舒等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 2、实质:加强思想控制,为巩固统治服务。 3、武帝的执政原则概括为“儒表法里”(*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都是“儒表道里”) 三、西汉盛世

总体概括: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三次对匈奴用兵)、影响远播(丝绸之路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