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精华版 下载本文

B

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

包涵体:病毒在增值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当其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变异,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可以观察与识别的特殊群体。

鞭毛、菌毛、性毛。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

性菌株传递物质的作用,有的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C

超氧化物歧化酶:一种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

长的具有完整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酶。

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F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附加体:某些质粒具有聚合体染色体发生螯合与脱离的功能,这类质粒称为附加体。

复壮: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广义的复壮则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的采取纯种分离的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在

群体中获得生产性状更好的自发突变株。

G

固化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而形成的液体培养基。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互相有利,相依

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互相关系

H

化疗:指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J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他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细胞堆。

菌苔: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的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较大表面上,结果长出的大量菌落已相互连成一片 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菌落形成单位: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

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单菌落。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L

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让培养基在管道的流动过程中快速的升温、维持和冷却,然后流进发酵罐的灭菌方法。

类毒素: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M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生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N

拟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颗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内毒素: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完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P

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型养料。

Q

侵袭力:指病原体所具有的突破宿主防御功能,并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S

石碳酸系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碳酸的最高稀释度之比。 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噬菌斑:细菌病毒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空斑。

衰退: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

T

天然培养基:指一类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包括用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这是一类营养成分既复杂又丰富、难以说出其化学组成的培养基。

突变率:某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形状突变几率。 突变株: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

W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进而进行同步复制,这种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称为溶源性或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