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重要器官瘀血:
a. 慢性肺淤血:常见于慢性左心衰竭,尤其是慢性风湿性心辧膜病引起的左心衰竭。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于慢性右心衰竭,尤其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右心衰竭。
三、
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 ——在活体心脏和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型成分凝集形成固体
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后可溶解 或脱落。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可机化和再通。 2、形成条件
? 心血管内膜损伤? ??血流缓慢血流状态的改变??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3、血栓的类型 类 型 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 红色血栓 透明血栓 形成条件 血流较快时,主要见于心瓣膜 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 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点 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的静脉, 静脉延续性血栓尾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 主要成分 血小板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红细胞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血小板 形态特征 灰白、波浪状、质实、 与瓣膜壁血管相连 粗糙、干燥、圆柱状、粘着、 灰白、与褐色相间 红、湿润、有弹性、 但易干枯、脱落 镜下可辨 b. 慢性肝淤血:常见
血栓形成 1、血栓
4、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软化、脱落、机化、再通、钙化
6
(2)、再通——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由于血栓收缩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 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 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四、栓 塞
(1)栓塞与栓子——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2)栓塞的类型
?血栓栓塞:血栓形成后血栓的部分或者全部脱落所引起?
?脂肪栓塞: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并阻塞小血管? 栓塞的类型?气体栓塞:气体进入血流或原已溶于血液中的气体游离出,形成气泡并阻塞心血管?羊水栓塞:羊摸破裂羊水进入动静脉 ?? ?其他栓塞:细菌、真菌团入血,引起感染和栓塞A、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肺动脉栓塞 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 (引起此栓塞的血栓栓子95%来自下肢深静脉)
体循环动脉栓塞 左心及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径较小的动脉分支的 阻塞,但以脑、肾、脾、下肢等处最为常见,引起器官的梗死。 B、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粉碎性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脂肪肝挤压伤
?空气栓塞:多因静脉破裂,空气通过破裂口进入血流所致。C、 气体栓塞?进入??低压环境、?氮气栓塞:高压环境??
D、羊水栓塞:常见于分娩过程中,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尸检时在肺动脉小分支和肺泡毛细血管 中见到羊水成分。 五、梗死
1、梗死——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1.血栓形成(引起梗死最常见的原因)??2.动脉血栓:主要是血栓栓塞,引起肺、脑、下肢、肾和脾的梗死2、原因 ??3.动脉受压:受压导致动脉管腔破裂,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梗死 ?4.动脉痉挛:少见?
3、梗死的类型
(1)贫血性梗死 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因梗死灶含血量少,故呈灰白色。梗死灶的形态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如脾、肾的动脉呈锥形分支,故梗死灶也呈锥形,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呈节段状;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呈地图状。 (2)出血性梗死
7
A、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是:①组织结构疏松;②双重血液供应或吻合支丰富; ③动脉阻塞的同时静脉回流障碍。 B、出血性梗死常发生的器官为肺和肠。
第六章 炎症
一、炎症
1.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生的防御反应。 2、血管反应——炎症的中心环节,主要特征是:白细胞渗出和液体渗出 3、炎症的原因:
(1)、生物性原因:最常见
(2)、物理性原因 (3)化学性原因 (4)免疫反应 (5)坏死组织 4、炎症介质:
(1)、部分来自白细胞: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溶酶体酶、细胞因子 (2)、部分来自血浆:缓激肽、补体成分、纤维蛋白多肽、 (3)、作用:发热、趋化性、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 5、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常见于心、肝、脑等实质性器官的某些 感染和中毒,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 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如支气管肺炎。 (3)增生: ①炎症局部组织;②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③数量增加。 6、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1)、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2)、全身反应:有发热、嗜睡、厌食、凝血因子合成增多及白细胞的改变。 7、炎症的临床类型
(1)、四种类型:超急性炎症、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二、急性炎症
1、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1.细胞动脉短暂收缩(最常出现)?2.动脉扩张和血流加速(1)、 ??3.血流速度改变 ?(2)、血管通透性增高
(3)、白细胞渗出:A、化脓杆菌感染与中性粒细胞有关,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核单核细胞 为主,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则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B、吞噬作用:指白细胞到达炎症灶吞噬病原体和组织崩解碎片的过程。
8
C、炎症细胞的种类: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嗜酸性细胞、 嗜碱性细胞、肥大细胞 2、急性渗出性炎症的类型
根据渗出物的成份划分: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
(1)、浆液性炎症
概念:以浆液渗出为主
好发:浆膜、粘膜、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等处 (2)、纤维素性炎:
概念: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 好发:于粘膜、浆膜和肺脏。
病变特点:假膜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 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如咽白喉的假膜牢固附着于粘膜面不易脱落; 而气管白喉的假膜较薄而浅在、易脱落→窒息、危及生命。绒毛心---发生在 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随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 (3)、化脓性炎
概念: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主要类型:
(1)表面化脓和积脓
浆膜或黏膜的化脓性炎症 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 脓液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内积聚→积脓 empyema (2)蜂窝织炎
疏松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间、阑尾。 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3)脓肿
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特征:组织发生溶解坏死,、脓腔形成
由金葡菌→→产生毒素、血浆凝固酶→→组织坏死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释出酶液 化坏死组织、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炎症病变较局限,形成脓腔。
(4)、出血性炎症——炎症时由于血管的损害特别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3、急性炎症的结局 ?1.愈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
菌血症 毒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9
细菌 + — + + 毒素 — + + + 化脓菌 — — — +
三、慢性炎症
1. 一般性炎症:?炎症息肉 ?炎症假瘤 2.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概念:在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肉芽肿可分为异物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其主要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第十章 肿瘤
一、肿瘤
1、肿瘤的概念、形态
(1)、肿瘤——机体局部组织的正常细胞受到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 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组织形态 实质:由肿瘤细胞构成,是肿瘤的特异性成分。
间质:一般由纤维组织和血管组成,对肿瘤实质起着支持和营养作用。
(3)、常见大体形态及生长方式:息肉状、乳头状、结节状、分叶状、囊状、侵润性、 溃疡状伴侵润。 2、肿瘤的异型性
(1)、异型性:指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 肿瘤的异型性越大,表示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其恶性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3、生长方式:
A、膨胀性生长,是良性肿瘤典型的生长方式,肿瘤常呈结节状,与周围界限 分界清楚,手术易完整切除,不易复发,对器官影响主要是压迫和阻塞。 B、侵润性生长,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生长方式。
C、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腔面的良恶性肿瘤均可呈外生 性生长。 4、扩散
A、局部侵润(直接蔓延):指恶性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连续性的侵润生长,破坏邻近的 组织、器官。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 B、转移
含义: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 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转移途径:A、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淋巴结内转移癌,首先出现在左边缘窦)
B、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血道转移最常见的是肺 ,其次是肝、骨。
因此,肺、肝、骨的影像学检查,对了解恶性肿瘤是否发生血道转移十分必要。(在远处器官形成同一类型肿瘤可作为血道转移的可靠依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