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两篇高品质版 下载本文

1、时评两篇

学案设计: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邮箱:gsj005@163.com

QQ:280133639 【走进语文世界】

时评是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通常的说法,时评即时事评论,包括国际和国内。国际的姑且不论,国内的主要是关于时风的评论。所谓时风,既可以指一个时代的风气,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一时的风气。而风气,则指国风、党风、政风、官风、民风、行风、学风等等。时评的兴起,正在改变着社会的舆论生态。人们通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民间的声音日益壮大。

车队与红灯 【名师细说教材】

走近作者 徐勤:时评作家。 重点字词 1、字音

酽酽yànyàn 阖家hé 镀金dù 2、词义

炮烙(páoluò):古代的一种酷刑。 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

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

烙印(lào):在牲畜或器物上烫的火印,作为标记。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 .

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 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 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 一视同仁:同一看待。 <文脉梳理>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细说教材> 1、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 ②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③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2、内容导读

我们在关注社会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用议论文字来发表对事理的见解,或辩驳不同观点,或针砭时弊或赞扬文明,等等。这就是时评,属于议论文。

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所谓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所谓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所谓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我们来分析课文。

《车队与红灯》是谈的政治生活——民主平等的问题,关注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两会”的召开。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摆出现象:“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这一部分是按照新闻导语的写法而写,即用一段话或第一句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在本段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这个信息一般人都能明白,那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作者没有忘了交待一句更明确的话:在大的平交路口交会处,交管部门将交交替放行“两会”车辆。而且作者还特别解释:也就是说,以前一路绿灯的“两会”车辆到路口时可能就要等上30秒,让社会车辆通过。

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两会”即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年初举行的中国人大、政协会议(简称两会),主要是决定当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步骤等重要事宜,今年的两会在经济上,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种观点较之往年的只是重视GDP的增长的经济发展观,有了重大的转变。相信这一观点至少将主导今后四年的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届时,各地代表云集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交通的畅通又是会议间的一件大事。对此问题的评价放在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5段),重点分析“车队一路绿灯”不能存在的理由和这种现象的根源。 第1层(第2、3段):重点阐释这种现象在情、理上的不合理性。

先是谈惯例:“就是省一级的‘两会’也是警车开道,代表、委员的车队一路绿灯,社会车辆则必须让

道。”不合理在:“‘两会’的车队是畅通了,而市民的正常生活却受到了干扰。”说是扰民行为,一点不为过。一些有远见的、真正关注百姓生活的代表、委员也对此提出“异议”,不要“摆谱”。有“情”的说理,更有代表的呼声,说明这一举措并不得人心。明确了“两会”车队以前一路绿灯,让市民生活受到干扰,是搞特殊化的观点。

接着从“理”的角度谈此问题。首先谈观点“‘两会’当然要开好,但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然后是一个事例,是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提出的一个问题,如何在奥动会期间做到不扰民。把一个外国人都关注的问题放在中国来说,有很深的说服力。所以作者说:“举办这么一个世界顶尖级的特大型运动盛会,人家却说不希望影响北京市民的正常生活”,“相比之下,一些会议扰民的理由就不那么充足了”。

在此之前,对此问题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观点一:本来,“两会”召开是国家大事,为保障“两会”的顺利进行,“两会”车辆由警车开道赴会,这没什么不对的。已前的那种处理方式,保障会议的顺利进行,应该说是很有效率的。

观点二:警车开道闯红灯之类的特权,人为地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误解和隔阂,代表有超出代表之外的特权享受,人民则有理由怀疑代表的忠实。代表是代表人民开会,人民并没有给代表可以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之类的特权。

文章也是在两种观点并存的情况下写此文的,应该说,有很强的时代性。 第2层(第4、5段):在更深广的层面上阐释“特权”的思想根源与社会意义。

进入第4段,作者更深一层的探讨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让“两会”车队一路绿灯的惯例,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作者强调的一点是“放在特权与平等的天平称量一下”而下的结论。不仅如此,作者还用千百年来的“鸣锣开道”“肃静回避”为例说明现今这种现象跟它们是何其相似,也就是说,这与人们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一提起“鸣锣开道”,人们自然而然就想起古装戏,每当官老爷上街下乡,前面当差的敲着锣,吆五喝六地喊着让道。尤其是遇到负有皇命在身的钦差大臣,更是了得,八人大轿前后被仪仗队簇拥着,不光有敲锣喊让道的,还有高举“回避”、“威武”牌子的,煞是好看。所以今天人总觉得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连走道都有贵贱之分,于是提到这“鸣锣开道”既好气,又好笑。其实,当今社会此风未了,只不过由“鸣锣开道”为“警车开道”而已。过去,即使是官居七品的县太爷,一年能下几次乡?而如今,什么上级领导、参观团、检查组、与会代表等等出门便是“警车开道”,非如此这般,就显得不重视似的。一路上,警笛嘶鸣再加吆喝,什么红灯、单行道统统无效。“两会”的召开,让社会车辆让道即基于这种思想,难道还不应该带头改掉吗?

第5段作者亮出观点:法规面前无特权,人人平等是关键。事实与观点是有出入的。作者为了表达这个意思,特别提到了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400年前的英国人法律意识都这么强,400年后的中国人难道就应该有特权,就应该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吗?事例非常典型,很有说服力。

第3部分(第6段)提出作者论点: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在前论证的基础上,北京的这项改革措施肯定会深得民心,不仅如此,也符合我国的法律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然,交通法规面前也是无特权的。这体现了人们思想的转变,法律意识的提高,“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参政议政的,这样做只会使他们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更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水到渠成,让人鼓舞,让人思索。

小结:

总的思路是: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逐层论证它的正确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

中心思想:本文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指出它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重大意义。

2005年北京“两会”的召开体现了文中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思想。有一篇报道,题目叫《北

京两会新风扑面:交通不扰民 节俭办两会》,内容有三点。第一,周末开“两会”,交通不扰民。今年北京“两会”首次特意安排在公休日。交通管理部门还制定了一套合理的行车路线,尽量避让交通繁忙路段,缩短交通管制时间。这一创举领风气之先,许多民众击节鼓掌。第二,节俭办“两会”,服务更人性。今年,北京市政协在会议准备期间,压缩了百分之十的设备购买费用、百分之二十的文具资料费用。该省的省,该花的花。这也使得节俭办的“两会”反而更有人情味了。第三,开门纳良言,上网察民意。今年北京市政协多次“开门纳谏”,让民主不再是远处的风景。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北京“两会”前夕,北京市政协首次开始向市民征集提案选题。北京市政协开始在网上征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市民提出的问题由市政协有关部门整理后,提供给委员提交提案时参考。北京市政协还首次将一些网民代表请进了神秘的政协会议室,当面倾听他们的意见。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年来,北京市政协委员走乡串巷,网罗民意。是次北京“两会”,他们推动的会议的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闪烁着民意的光芒。而一切的一切皆在民众赞成不赞成,皆在民众满意不满意。

3、技巧鉴赏

①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论据大多通过查阅资料所得,而且比较广泛,古今中外的例子相互补充,论据充足,说理有力。

②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作者善于从“两会”这样的社会政治生活大事中敏锐地发现人民代表、“两会”委员的车辆不再一路绿灯的“小事”,展开评论,挖掘出“小事”中蕴含的重大意义(主旨):法律面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疑难探究

有一篇文章叫《“特权车”与特权思想》,读来受益,也为我们解决文中的“特权”二字。 因为自己开车的缘故,所以经常向老司机请教驾车要诀。但是,有时得到的答案却叫人不得不瞠目结舌。

一些领导和领导的司机说,敢于交通违章是你的本事,开车小心翼翼说明你这人没“道”。有的甚至说,穿“官衣”的开车就要横一点,不然交警以为你是假冒的。

这让我想起今年年中媒体曝光的一件事,海南琼A93396小轿车在两年内共闯红灯158次,最多一天竟闯红灯4次。这辆车的车主是海南省建设厅下属的海南省水电工程建设总公司。在海南,琼A9字头号牌为省直机关公务车。

这是“看得见”的特权车,还有很多是“隐形”的特权车。据我所知,对于政府机关领导专车,很多交警都把车牌号牢记在心,如果这些车违反了交规,很多时候交警装作没看见,就是“看见”了最多也只是教育一下,很少处罚。我还听说,某市一位市领导夫人要求到高速公路上练车,愣让几个交警陪着,说是保驾护航。

为什么有的交警对特权车网开一面?为什么有的交警明知违法却不敢说半个不字?老百姓大概都会说交警是看人下菜、两套标准,徇私枉法、执法不严。但只把板子打在警察身上似乎也不公平,因为交警也有他们难处,他们会说,我们也是人,我们的命运是被捏在那些掌握某种特权的人手上的,你把各种关系都得罪了,怎么生存?交警的无奈折射的是在特权面前规则的让位。

近年来,一些地区相继取消了“特权车”,比如湖北、河南等地取消公务车特殊号牌,湖南取消“湘O”特殊号牌免缴通行费的规定等等,这些举措受到社会一致好评,但是,没有了特殊号牌,是不是就能杜绝特权车了呢?我看未必,如果人的观念上没有转变,特权思想依然牢固,特权车还会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因为当特权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某些人的头脑中,渗透到他们的言行举止各层面时,他们就会把自己与普通百姓分隔开,让自己高人一等。即便一些特权被严令禁止,他们也会想方设法突破禁令。

现实生活中,除了看到特权车,我们不是还能看到诸多特权事么?治理特权车得先从“车”上跳出来,在“人”身上做文章,从官员脑海里的特权思想开刀。治理特权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名师细说教材】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2003年中秋节左右。中秋节吃月饼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是全家团圆、祝福平安的一件事。可是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月饼消费出现了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现在的月饼消费在乎礼而不在乎吃”,殊不知,我们的月饼消费本来就不在乎吃,而在于其文化意味,而在于那种全家团圆的其乐融融。作者通过反复论证,令人信服地看到这种变味的月饼是错误的。

重点字词

酽酽(yàn yàn):形容味浓。

潜规则:指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行事规则、惯例。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礼尚往来: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眼花缭乱(liáo):眼睛看到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

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阖家:全家。阖,全,总。

咋(zé)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 动辄:动不动就。

奢华shē: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 .

不敢问津:不敢探询渡口,比喻不敢探询价格和情况。 流风:正在流行的思潮、流行方式等。 竞豪赛奢:比谁阔比谁更有钱 <文脉梳理>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细说教材> 1、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的精神; ②学习由社会现象概括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内容导读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可是近年来,一种不健康的消费观悄悄流行,严重地冲击了人们良好的传统观念。本文就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中发现的不良现象而写的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