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复习指导 下载本文

胡同文化(节选)复习指导

【课文重读】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

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臵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1、作者从四个方面揭示了胡同文化的特征,请分别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

答:① ② ③ ④ 2、作者认为:胡同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归纳。

答: 3、从整体上看,作者对胡同文化持什么态度?

答: 4、“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一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

【考点链接】

本文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写的一篇颇有文化色彩的散文。在今后的高考中,这类文化散文的阅读考查将会逐步得到重视。对本篇的复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首先要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又包括胡同文化的特征和胡同文化的核心这两个方面。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抓住段首和段尾的有关语句,显得尤为必要。选文的前四个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揭示胡同文化的特征。要对胡同文化的特征加以概括,必须从选文中筛选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等有用的信息来。信息筛选出来后,接着就是如何用精当的语言去概括(即整合)它们的问题了。一般说来,只要信息筛选正确,概括时能抓住以上关键语句就行。至于用怎样的语言来概括,那倒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能“达意”就行了。

选文的第五自然段,是在前面对胡同文化的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分说”的基础上,来一个“总说”,即揭示出胡同文化的核心内容。阅读这一部分,同样需要筛选和整合信息,即抓住段首的“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胡同文化的核心内容。

其次要善于体察作者所持的态度,换个说法就是体察作者在对胡同文化的特征及核心内容的描述的过程中所包含着的思想感情。从对文本的阅读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既

有肯定的地方,又有否定的地方,可以说,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在这方面,切忌只抓住肯定或否定的一个方面来谈,把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简单化的倾向。

再次要善于揣摩文本的语言。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雅俗共赏的,既有含义隽永的书面语,又有通俗明白的口语。总的来看,“雅”的成分是占了大头的。但冷不丁地冒出一两句口语,却能起到书面语言所不能起到的表达作用。如在选文的第三段,在讲到“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这一点之后,来了这么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段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口语化,它把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活灵活现地描摹出来了。

【经典演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摸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