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场中的网民互动实证分析 下载本文

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场中的网民互动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典型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场中网民互动关系,发现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间的联系是松散的,整体舆论受少数主要网民影响明显,且少数网民间存在相互支持的现象,表明网络群体事件中意见领袖的影响非常大。

[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场;意见领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61-02

网络群体事件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大量财富流向少数社会成员。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掌握了大量资源,他们的权力过大,得不到制约,造成大量的腐败现象。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呈急剧上升之势,在现实表达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民众便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宣泄心中的不满。深入探讨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有利于政府有效防范和应对社会问题,亦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维护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试图从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场中网民互动出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网络群体事件的内在逻辑。

一、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怀特等人由数学的图形理论发展出来的一套数学分析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对网络结构进行测量。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关系的集合。它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点可以是任何一个社会单位或者社会实体,如个体、公司或者社会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学校、村落、组织、城市、国家等。线可以是符号资源(信息、观念、规范等)、物质资源(金钱、物品等)、情感资源(赞赏、喜欢、高兴、尊敬等)等的交换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的互动关系,可以分析舆论场中互动是否密集,是否存有核心人物,是否存有小集团,这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网络群体事件的应对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分析基本情况 (一)样本选取

2010年5月,兰州发生城关区旅游局长遇交通摩擦并声称“我是局长”事件,兰州城关区政府通报了“旅游局长打人”事件的调查结果,网易新闻中心转载了新华网(广州)

的报道全文。该案例一是有代表性,此事经网络传播,迅速引起了网民的热评,形成一致声势,直接影响了事件的处理结果,是网络群体事件的典型案例。二是切合研究目的,网民对此事件的评论相互间引用比较频繁。针对此事件网民评论和跟贴共计1647条。本文选取前600条评论作为互动网络分析的样本,方法是以评论引用关系作为互动分析的基础,即如果网民A引用了网民B的评论,则网民A与网民B的关系值为1,若网民A与网民B不存在引用关系,则关系值为0。在600条评论中有33位网民发生互动,据此,通过数据收集构建33×33矩阵。 (二)主要指标

其一,密度。密度用来描述网络中各个节点关联的紧密程度,数学上以网络中节点实际拥有的连接数与最多可能拥有的连接数之间的比例来表达。一般而言,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其二,中间中心度。指某节点与其他各节点之间相隔的远近程度。点的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该点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他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一个点的中间中心度为0,意味着该点不能控制任何行动者,处于网络的边缘;如果一个点的中间中心度为1,意味着该点可以100%地控制其他行动者,它处于网络的核心,拥有很大的权力。

其三,中间中心度的等级嵌套分析,它遵循的是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