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粥样斑块 亦称粥瘤。为动脉内膜面见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在玻璃样变的纤维帽的深部为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质,其中可见胆固醇结晶及钙化。
4.继发性改变
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和血管腔狭窄。
36
(二)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 1.心脏的病理变化
表现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可分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
l 40%~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这些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 l 30%~40%发生于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大部,相当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 l 15%~20%见于左冠状动脉旋支供血的左室侧壁。
多属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呈苍白色,8~9小时后呈土黄色。 光镜下,心肌纤维早期凝固性坏死,核碎裂、消失,胞质均质红染或呈不规则粗颗粒状,间质水肿,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浸润。4天后,梗死灶外围出现充血出血带;7天~2周,边缘区开始出现肉芽组织,或肉芽组织向梗死灶内长入,呈红色;3周后肉芽组织开始机化,逐渐形成瘢痕组织。
2.肾脏的病理变化
最常累及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动脉近侧。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梗死,新鲜肾梗死呈三角形,灰白色,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严重时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即表现为肾脏形成多数大的瘢痕凹陷。
3.脑的病理变化
最常见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萎缩、脑软化和脑出血。
脑萎缩表现为大脑皮质变薄、脑回变窄、脑沟变宽且加深、脑的重量减轻。
37
脑软化主要发生于颞叶、内囊、豆状核和丘脑。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小动脉瘤形成,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小动脉瘤可破裂引起脑出血(动脉瘤多见于Willis环部)。
第三节 风湿病 一、风湿病概述和基本病理变化 发病原因 病变性质 主要累及 最常侵犯 危害 病理特征 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炎症 全身结缔组织。 心脏(最严重)、关节、血管等处。皮下结节和环形红斑有助诊断 急性期(5~15岁)过后,常导致慢性心瓣膜病(20~40岁)。 关节炎不导致畸形。 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形成 三期(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1.变质渗出期(1个月):胶原纤维的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 2.肉芽肿期(2~3月):梭形Aschoff小体(风湿小体、风湿小结)形成 部位:心肌间质的小血管周围、心内膜下、皮下结缔组织 组成:中央为变性坏死的胶原纤维,围绕以吞噬细胞吞噬坏死物质后衍生基本病理变化 而来的Aschoff细胞(毛虫细胞、枭眼细胞、风湿细胞),外围以少量纤维母细胞和T淋巴细胞 Aschoff细胞特点:细胞体积大,圆形,胞质丰富,嗜碱性,核大,圆形或椭圆形,1-2个,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于中央。 3.愈合期(2~3月):Aschoff细胞变为纤维细胞,Aschoff小体纤维化,梭形瘢痕形成。 二、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
1、风湿性心脏病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外膜炎(心包炎)。当心脏全层组织时称风湿性全心炎。 累及部位 风湿性心内膜炎 风湿性心肌炎 风湿性心外膜炎 心外膜 心瓣膜:二尖瓣最常见,其次心肌间质 是主动脉瓣 瓣膜闭锁缘疣状赘生物 心肌间质出现风湿小浆液性渗出 病理变化 白色血栓(相当于心瓣膜的附体 纤维素性渗出(绒毛心) 壁血栓) 慢性瓣膜病 (1)瓣膜狭窄:瓣膜增厚、相互粘连,瓣膜环硬化狭窄。 心肌间质瘢痕形成 (2)瓣膜关闭不全:瓣膜卷心肌不易受损害 曲、缩短、穿孔,腱索缩短、粘连。 风湿性关节炎 大关节: 膝、踝、肩、腕、肘 结局 融解吸收 机化纤维化(缩窄性心外膜炎) 2.风湿性关节炎 累及关节 病理改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 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 滑膜充血肿胀,浆液渗出为主,易慢性增生性滑膜炎。 38
吸收 增生的滑膜覆盖关节软骨,导致关节软骨破坏;充满关节腔后,继发纤维化、钙化,引起永久性关节强直。 多发性、对称性 后遗症 临床特点 渗出物易完全被吸收,不留后遗症 关节强直畸形 游走性、反复发作 3.皮肤病变 1)环形红斑:渗出性病变,四肢和躯干皮肤多见,1~2日内消退。
2)皮下结节:增生性病变。镜下可见Aschoff小体。多见于肘、腕、膝、踝关节附近的伸侧面皮下结缔组织。
两者对风湿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4.风湿性动脉炎大小动脉均可受累,小动脉受累多见。血管壁可见Aschoff小体,晚期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
5.风湿性脑病主要病变为脑的风湿性动脉炎和皮质下脑炎。当锥体外系受累时,患儿出现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称为小舞蹈症。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病因: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2、侵犯正常心内膜
3、主要引起瓣膜急性化脓性炎 4、 基本病变:瓣膜上形成赘生物
(1)光镜:由脓性渗出物、血栓、坏死组织、大量细菌构成。 (2)大体:体积较大、灰黄色、质松软、易脱落。 5、易致瓣膜破裂、穿孔,键索断裂。 6、结局及并发症: 死亡
慢性心瓣膜病 感染性梗死和脓肿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主要病理变化: 1、心脏:
(1)病变特点:侵犯已有病变心内膜 (2)在瓣膜上形成赘生物:
大体:较大、呈息肉状/菜花状、污秽、 灰黄色、质松脆、易破碎、脱落。 镜下:血栓、坏死组织、细菌、少量中性粒 细胞构成。
(3)瓣膜易增厚、变形,重者发生溃疡、穿孔;常发生钙化。 2、血管:
(1)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 (2)无菌性梗死 3、变态反应: (1)肾小球肾炎
(2)Osler结节
4、败血症:发热、脾肿大、皮肤、黏膜小出血点、贫血等表现。
39
结局:
1、治愈率达89 %。但易造成慢性心瓣膜病。 2、少数因急性瓣膜口关闭不全而死亡。
第五节 心瓣膜病
心瓣膜病是指心瓣膜因各种原因损伤后或先天性发育异常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表现形式:
(1)瓣膜口狭窄:表现为瓣膜机化和钙化使瓣膜增厚、变硬、相邻瓣叶粘连,使瓣膜开放时不能充分张开导致瓣膜口狭窄,使血流通过障碍。
(2)瓣膜口关闭不全:瓣膜缩短、卷曲、穿孔、腱索融合缩短,使瓣膜关闭时瓣膜口不能完全闭合,形成瓣膜口关闭不全,使部分血液反流。
【自测题】:
1、慢性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衰患者,全身各脏器可能有哪些变化?
2、试以二尖瓣狭窄为例,简述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主要脏器可能发生的病理变化。 【课堂小结】
1、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心瓣膜病的概念。
2、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心瓣膜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作业布置】
1、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出现栓塞症状,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简述心、肝、 肺、脑等重要脏器的主要病变。
2、某人因脑出血死亡,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患什么病:尸解后,各主要脏器可能有哪些病理学改变。
[教学后记]: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