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作者:高阳光

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

一、引言

十九世纪以后,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诗经》相继在世界各国出版,全译本有之,选译本或选译的诗篇更是不计其数,把中国灿烂的文化传遍了世界。仅以《诗经》的英文全译本而言,就已达10余种之多:有的是散文式的直译 有的是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无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与原文相去甚远的自由发挥。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试图通过对庞德、许渊冲《采薇》的英译文本分析来揭示目的论对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框架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Vermeer, Justa Holz Manttari 和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在翻译目的论看来,决定译者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译本的读者,也即译者心目中的面向对象,他们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每一个译本都有预期的读者,因此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一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读者的文本。原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且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选择其中的某些信息,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是在理雅各之后,第一个把《诗经》译成自由体的诗人。他的译本于1915年在剑桥出版,1954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重印。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英译本。 庞德译本 《采薇》

Willows were green when we set out, it’s blowin’an’ snowin’as we go 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 doubt (no one feels half of what we know) 《采薇》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Long, long the way; Hard, hard the day. Hunger and thirst Press me the worst. My grief o'erflows.

Who knows? Who knows?

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庞德完全没有忠实于原文,像是在创作自己的诗歌。为了突出“意象”,不惜采取“粗暴的手段”。对于他的这种翻译策略,其中是因为他的翻译目的和许渊冲的翻译目的不同。

庞德作为意象主义领袖则把反腐朽的维多利亚浪漫主义遗风以实现美国诗歌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作为根本目的。十九世纪末,美国诗歌以维多利亚式抒情风格为主,语言晦涩难懂,缺乏活力,充满伤感、忧郁的基调。他在解释翻译中国古诗的缘由时曾提到“就是因为中国古诗本身具有生动呈现的特点,而且中国诗人也不是通过说教或者评论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显而易见,庞德正是从中国诗歌中吸取营养,通过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丰富美国诗歌,为美国诗歌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庞德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传统的忠实性和语言的对等。相反,他将翻译当作是一种原创作、改写或再创作。正是通过翻译对美国诗歌进行输血,从而获取创作的力量,最终使目的语文化得到滋养,从而丰富了庞德所主张的意象主义和后来的漩涡主义创作。

他主张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来革新诗歌,认为诗歌必须简练、含蓄,突出意象美。在翻译中他有增加、有删节、有夸张,不可以追求意义的对等,而是追求原作者和译者的思想情感的对等。诗中,我们虽然看不到细节的再现,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原诗的精神实质,读起来既像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译作,又似一首新作。庞德的译诗与其说忠于原文,还不如说忠于诗歌的精神实质。他没有受到已有译文的束缚,而是另辟蹊径,大胆创新。虽然他的译诗跟原文不太贴切,但旨趣离原文不远,且有符合当时英美读者的口味也成功地达到了他所最求的目的,突出了诗歌的意象美,因此也算是成功的译作。

许在翻译《诗经》的时候,就秉着庞德不同的翻译目的。他认为,每一位中国译者都有责任让西方人更多的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他选择翻译中华文化的瑰宝——古典诗歌。“……把中国文化的瑰宝《诗经》译成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韵文,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对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的建立.一定会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许渊冲,1993:8)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许渊冲为了让西方读者领略中国古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采取了“等化、浅化、深化”等翻译方法。他的译文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对偶、起承转合、反衬、句长、重复、叠音词、平仄、音步、尾韵以及丰富的内涵等。他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忠实”、“通顺”为前提并充分发挥译文优势。在他《采薇》译本属于韵译法,富有歌咏性,节奏感强,音美体现了出来。在保持原诗的形象、意思、旨趣方面无懈可击;每行四个音节,与汉语的原诗相同;双行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声美形美。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渊源的文化宝库。在这一宝库中,体裁多样的作为文化元典翻译,《诗经》翻译中蕴藏着巨大的翻译研究价值。自十八世纪以来,各种版本相继问世。在翻译《诗经》的时候,译者们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主体性。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翻译策略也不同。上面我们看到的二个版本就是完全不同的英译本。对于译者们来说,只要充分地达到了他们预期的目的,都不失为一部好的译作。

(作者简介:高阳光(1985.09-),女,江西上饶人,硕士,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