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试卷 下载本文

2015年《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试卷

一、 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4分) 题号 答案 1 ABD 2 BD 3 B 4 C 5 BD 6 ACD 7 ABD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指出,每个人至少具备七种智力,其中包括( A B D )

A.言语智力 B.自知智力 C.情绪智力 D.空间智力

2.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 B D ) A.信任对不信任 B.勤奋感对自卑感 C.主动性对内疚感 D.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3.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处于( B )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4. 根据Selman的观点采择理论,哪个年龄段的儿童意识到他人具有复杂、矛盾的感受,认识到他人会违心地去做一些不愿做的事情 ( C )

A.3~6岁 B.5~9岁 C.7~12岁 D.10~15岁 5. 下列哪些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范畴 ( BD )

A.辨别学习 B.符号代表学习 C.规则学习 D.命题学习 6. 态度的形成包括哪几个阶段( A C D )

A.顺从 B.理解 C.认同 D.内化 7. 布鲁纳认为,认知表征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 B D ) A. 动作性表征

二、填空题 (每空2分,共计16分)

1. 根据认知同化理论,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_自我提高内驱力_________、__附属内驱力________。

2. ___练习_______、____反馈______是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两个最重要条件。

3.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条件、对象、___对象标准_______和____行为______。 4. 根据库珀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学习包括具体经验、___反思性观察_______、抽象理解、__主动实验________等方式。

B. 映像性表征 C. 结构性表征 D. 符号性表征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1.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答: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 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3) 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态度。

2.简述习得程序性知识的内外部条件;

答:概括说来,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如下条件 内部条件

(1) 首先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获得 (2) 必须具备相关的子技能或下位技能 (3) 必须经过适量的变式练习 外部条件

(1) 必须清楚地阐明“操作程序” (2) 必须给学生呈现足够的正例和反例 (3) 必须提供大量的练习,并给予反馈

3.简述动机激发的ARCS模式。

答: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即 ARCS。

1.注意

教师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1)知觉唤醒

通过使用新奇的、与以往不一致的或不确定的事件和教学情境来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2)激发探究

通过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信息探究行为。

(3)变化

通过变化各种教学要素来维持学生的兴趣。 2.关联

所谓关联,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1)熟悉化

在教学中通过使用与学生的经验相关的明确的语言、事例、概念、价值观等,帮助学生把新学习的知识整合起来。

(2)目标定向

借助说明或者事例向学生说明教学的目标和学习内容的价值,向学生提出学习的目标或者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3)动机匹配

通过使用各种策略把教学与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匹配起来。 例如,教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作文题目。 3.信心

亦即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1)期望成功

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和评价标准,知道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2)挑战情境

设置多元的成就水平,允许学生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和成绩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3)归因方式

提供反馈,告诉学生自己之所以取得学习成功,是自己具有能力并且付出努力的结果。 4.满意

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1)自然的结果

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或者模拟性的情境中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它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积极的结果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提供反馈,给予表扬、激励等强化手段,维持后继的学习动机,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

(3)公平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坚持同样的标准,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评价的公平性。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 请描述1-2个你在教学或班级管理中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难题,利用本课程中介绍的心理...................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并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答:

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一个问题,一个小姑娘每天想的问题就是追星,根本不想学习,每天回家就刷微博微信,寻找关于韩星的消息,家长急得要死,好说歹说没有用,软的硬的都来过也没有什么效果。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发现我已经对这个小姑娘的心理有所了解。

这个小姑娘的学习成绩低下,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学习动机

对于这个小姑娘来说,学习只是为了应付父母应付老师的,她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她想要的只是现在追追星,开心一下。也有可能该学生在早期学习的时候,父母就采取物质奖励的方法,来鼓励孩子进行学习,但是随着孩子的发展和要求的提升,父母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也就造成了孩子的失去了学习的动机,没有学习目标,自然学业水平下降。 (2)学习结果

因为这个小姑娘她的学习动机不足,她在处理学习的相关问题的时候是消极的被动的,对待学业也没有那么认真,从而她的学习成绩学习结果很不理想,慢慢的很害怕考试,考试说白了也就是学习的结果,它反应的是某一阶段学习的效果和成果。在某些学科中,要想得到有效地结果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导致了她信心不足,会出现“我很努力的学了,可是没有用”的想法,也会很大程度的打击她,从而自暴自弃,恶性循环。 (3)学习环境

开家长会的时候,这个小姑娘的家长不止一次的向我说明这个小姑娘的情况,也都会向我询问“我们该做些什么”,但其实家长最需要做的,也只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分两方面,分别是物质环境和社会性环境。若是没有学习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学生会没有学习的条件。而如果没有社会性环境,也就是学习氛围,她自然也不会在学业上下太多功夫。这个小姑娘家里给她提供的物质上学习环境很好,但是在社会性环境上就差很多。父母都很忙,没时间管她,也没能给她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都是造成她学业不

良的原因。

对于此,我的解决方案发如下:

(1) 用侧面的方法,让这个小姑娘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自己做主,让她的家长带她去看看

一些大学或者了解一些职业,从这个角度来让她提升自己的学习动机,从而放弃追星,或者是把追星排在后位。

(2) 从她喜欢的学科下手,先把这门学科的成绩提上来,对学习结果有了期待,这样她

对这门学科有了信心,慢慢的也会对自己有信心,愿意去学习,良性循环。

(3) 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家里也学的进去。一定要

禁止她有机会碰手机。

希望这个小姑娘能早日明白父母的苦心,从追星中走出来。

2.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请结合本课程的相关理论,谈谈你对创新学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如何在你所任教的学科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

答:

创新学习是个体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创新是继注意、理解、获得、应用之后的颠峰学习环节。创新是富有个性色彩的主动思维活动。想象、组合、设计、构思都是创新。 生成与创新的关系:①生成是创新的先行环节和基础;②生成是过程,创新是结果;③没有生成,就必然没有创新。

我教的是英语,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能尽量掌握一门语言,还要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与背景,从而对一种新的文化有所了解。所以在英语课堂上,需要学生们以一种跟母语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而这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运用自己以前没有的思维来思考,需要学生们知道在英文当中,如何才能更加贴近英文的文体。

在英语课堂上的精彩的“生成”,体现的是学生的非常规思维。而学生的非常规思维善加培养,就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发现问题,又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英语课堂上,我会尽力让学生自己来找出问题的答案,也鼓励他们进行提问,不管是对语言本身,还是对英文文化,只要是问题,只要是能够想到的问题,我都会鼓励他们提出。

“生成”与创新的交集就是产生课堂新问题和新情况的非常规思维。“生成”做为创新

的前提,合理加上有效条件,必能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要让学生形成创新型思维并不容易,学生必须能够在课堂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下积极思考,久而久之有了自己动脑子的习惯,才能够培养创新能力。

另外,我自己在课堂上也努力创新。我会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翻新知识讲解的形式和内容。无论是造句还是读单词,我都尽量用不同的方法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的形式上也多变,变换座位的布置啦,更换环境啦,更换教学方法啦等等。我想让我的努力创新,也对学生有所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