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新北师大版1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 下载本文

师:有的同学还对其他的动物的只数进行了比较,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怎样用比较式来表示比

(1)小鸟的只数和小兔的只数比,生:4只小兔和2只小鸟比,小兔比小鸟多,也就是4﹥2

(2)生独立完成数学书

16

页的说一说,填一填。

四、总结: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练习比较生活中的数 板书设计 图片比较

4 = 4 4<5 3>2 · 练习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数出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 练习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3、 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10以内数)。

4、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5、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田格本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数进行比较,细心的小朋友肯定能找到。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

1、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板书比较式) 二、 三个量进行比较

如果学生的举例中出现三个量进行比较,就借助学生的实例进行教学。 1、 出示课件,数学书15页第3题比一比,最多的画“√”,最少的画“○” 4、 师读题,学生跟随老师边指边读,并标出关键词。

31 / 162

5、 指名学生说一说完成过程

(3)学生自己独立比较,并完成在书上。 (4)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 2、猜一猜,小灰兔采了多少个蘑菇?

(1)出示课件:小兔采蘑菇兔。学生观察图,了解有关的数学信息。 师带领学生有序的观察,将数学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2)自己思考后和同学互相说一说。(对采用方法如:尺子、写数等的同学进行(3)指名学生汇报。 鼓励)

借助直尺让学生清楚地看出比5个多,比8个少的可以是6个或7个。 三、 看数读一读

1、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13页6题。

2、 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请做的全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完成的,介绍自己数数的

经验。(一对一点数) 四、 完成数学书17页的练习 1、 说一说,填一填。

实物投影出示数学书上17页第一题,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说一说先干什么,在干什么?

生:先比一比,再说比较结果,做出标记,最后用比较式表示出来。(学生容易忘记中间环节) 学生独立完成

2、填一填 重点指导2>( ) 6>( ) ( )<5(答案不唯一,只要写出一个正确答案即可。

五、 课堂小结: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复习第一单元

32 / 162

第二单元比较

一、本单元内容结构和前后联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比多少 比大小比高矮 比长短 比轻重 后续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厘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

千克、克、吨的认识 二、课时安排建议 11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33 / 162

过生日:比大小与比多少 4 下课啦:比高矮、比长短 跷跷板:比轻重 机动 三.单元教学目标

1 1、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单元重点: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

法。

五、单元难点: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六、本单元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 2、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例如,第12页过生日中“比多少”,从情境图中把利用饮料杯的大小,比较饮料的多少,渗透空间观念及逻辑推理的思想。

第16页比高矮,通过笑笑和淘气谁高谁矮不容易直接观察,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

第20页比轻重,通过翘翘板的情境,利用生活经验直接观察小熊重,小猴轻。当直接观察不易分出轻重时,可以通过掂一掂来实践体验,当实践体验有困难时,可以利用工具称一称。

七、教学时应注意:

1、 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

2、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个比较的结果。 3、在比较观察中,要组织学生交流,倾听,反思等活动。 八、实施课题具体措施 学生现状:

知识基础:“比多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学生不同程度的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去发现但是其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

34 / 162

认知特点:学生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教简单的比较方法,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并且,学生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 典型错误:

1、大于号与小于号学生有时愿意混淆。

2、个别学生对于19页第四题中“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的空间想象力差,此类习题,需要搭积木进行操作理解。

3、高矮一课中的多个习题均有难度,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不好理解,需重点讲解。 具体措施:

1、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

对于物体的大小比较,由于两个物体比较形象,所以学生在比较时相对容易,除了要求学生能直接进行判断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判断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开展“大小比较”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以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 2、在充分的感知中,认识物体间的高矮与长短关系

对高矮的比较,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为了让学生了解比较高矮要有同一起点,呈现这部分内容时将两个学生的高矮比较放在一个不是同一起点的前提下进行比较,其目的是让他们感知到比较是需要同一起点的。

两个物体间长短(或高矮)的比较,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直接进行比较,即在同一个起点的前提下,观察终点的情况。但生活中一些物体之间在进行长短(或高矮)的比较时,不能把两个比较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如两扇窗的其中一条边的比较,这就需要通过借助其他参照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比较长短(或高矮)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此,教材第19页第6题安排的比较跳绳的长短,是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学生拉直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在比较长短时,有时可以采用间接的比较方法。 3、在活动中逐步体验、理解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在比较轻重一课中,安排的三个活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是学生认识物体之间质量关系的一个过程性展示。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凭自己的经验,可以直接判断一些物体的轻重。在学生判断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活他们的原有经验,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在互相的交流过程中,再次获得经验积累。 对学生来说,能进行直接判断,不等于他们已经了解、熟悉物体间的轻重关系,安排了“掂一掂”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通过“掂一掂”活动,他们可以知道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称一称”是在学生“掂一掂”的认知冲突中引出的,学生在掂两个质量差异明显的物体的情况下,可以很快说出谁重谁轻,但当两个物体质量接近时,学生的认知则会引起新的冲突,各人的判断也会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有新的办法,而借助测量质量的工具,则是

35 /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