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新北师大版1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 下载本文

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所以说,对测量工具的引出,并不是教师出示的,而是学生在寻求新的测量办法时所发现的,这也是教材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

过生日

教学内容:p18-19/(比大小与比多少)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2.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学情分析:

“比多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学生不同程度的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去发现但是其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 教学重点: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逻辑推理,解决多与少的比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水杯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淘气笑笑过生日 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他们想比比看谁的蛋糕大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呀?

36 / 162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图

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想一想。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他们三人谁的蛋糕大?谁的西瓜大? (学生汇报。)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画一画,他们的蛋糕是大蛋糕的那一块?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指一指:说一说?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2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看一看哪个杯子装水多?

A、师问:想一想水杯装水多少是和什么有关系?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B、动手操作:比较水杯里水的多少,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水杯的粗细及水线 的高低多少来比较,还可用倒水的方法来比较?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操作。

C、3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其他同学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交流)

D、深入思考两个瓶子不一样那我们怎么知道那个装得多呢? ①机灵狗:揭示两个瓶子谁高,谁装水多?这是真的吗? ②笑笑:不一定,我们倒到杯子里试一试?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③淘气:我们还可以把高瓶子里的水倒空,再把矮瓶子里的水倒进高瓶子,这是为什么? ④智慧老人:还有别的办法吗?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三、练习与拓展

(1)画一画:大的画√,小的画 通过观察比大小,并表示出来

37 / 162

(2)最大的画√,最小的画

通过观察三个量的关系比大小,交流方法。 (3)那个装得多?最多的画√,最少的画 借助公共被子解决问题,交流为什么 (4)独立完成第19页练习题水的水甜? (5)填一填:

7○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6 = □ □ = 8 □< 9 四、总结: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过生日

下课啦

教学内容:p20-21(比高矮、比长短) 教材分析

比较“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之后,安排学生学习的。教材中先呈现两名学生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则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本节课的设计在关注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探究、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高矮、长短、厚薄已有了初步的感受,能说出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什么比什么长,什么比什么短等等,只不过对于正确的比较方法还比较模糊。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节课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高矮的相对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38 / 162

2.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学情分析:

对高矮的比较,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为了让学生了解比较高矮要有同一起点,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将两个学生的高矮比较放在一个不是同一起点的前提下进行比较,其目的是让他们感知到比较是需要同一起点的。

教学重点: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比身高 1.擂台赛。

(1)请班上自认为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当两生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由A,B,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

(2)再请一生D(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台挑战,但在比高矮之前,请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头上,使其稍高一些,再用布将两人围起来,准备好后请全班同学睁开眼睛比较高矮。当学生睁开眼睛先是喊出生D高后,看见老师用布围着两位同学时,觉得非常奇怪,强烈要求将布取下。此时全班沸腾了,课堂上第一个高潮出现了。每个学生都在嚷着:“不公平!”此时,教师追问:“哪里不公平?”学生表现出对“作弊”的极度不满,要求双方脱鞋再比。 (3)在否定错误方法后,用正确方法再比较出两生谁高、谁矮。

(设计思路:本教学环节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另一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四人小组中互比身高。

(1)在四人小组中,互相比较高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将四人身高排出顺序。 学生在比较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如:背靠背比、分别靠在墙上比、借助工具(尺子)等,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

(2)学生汇报小组中身高比较的结果,并说明用了什么方法、应注意什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能将注意细节说出,如:脱鞋、挺胸、不能踮脚、

尺子要放平等。能清楚地用语言叙述,如:生E与生F比,生E比生F高,生F比生E矮。

(设计思路:本教学环节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汇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高矮的方法。) 3.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

39 / 162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 学生进行比较。 4、 两根跳绳比长短:

方法:先对齐再比较。学生交流对齐方法,拉直一边对齐。 4.警车过桥洞。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设计思路: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高矮不仅只在身高这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问题。) 5.小兔子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三只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后的格子)。

学生进行比较。

在学生们纷纷发表完各自不同的见解后,在小兔子身后出示虚线格子图,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设计思路:本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可以通过虚线格子图帮助比较高矮,比前一个活动又进了一步。)

(二)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

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如老师比我们高,乔丹比老师高等。 (学生在该教学环节中思路广阔,能举出身边的例子,室内、室外的例子,甚至能举出连成人都不易想到的例子。) (三)总结,体验。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总结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技能进行了总结,对情感体验进行了总结,也表达了各自的喜好。) 板书设计:

跷跷板

教学内容:p22-23 教材分析

40 / 162